稀土成了中美关系里解不开的死结,中国如果不放开稀土出口,美国就能随时推翻任何之前签的协议,不断给中国找麻烦;可如果彻底开放稀土配额,美国拿到这些关键材料后,增强军备,再回头限制中国,局面也不会更好。 这些稀土不仅用在手机、电动车上,更是美国军工装备的关键,比如F-35隐身涂层和雷达系统,离不开中国的特种合金。一旦断货,像F-35这种战机的生产直接受到冲击,年产能可能掉到三分之一以下,美国国防也会焦虑。 先说说中国这边的处境有多两难。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 2025 年稀土出口配额,全年总量控制在 4.8 万吨,比去年减少了 12%,其中钕、镝等用于尖端武器的重稀土配额砍得最狠。 就这已经让美国跳了脚,上半年刚达成的半导体材料贸易备忘录,美国说暂停就暂停,还把 6 家中国科技企业新增到实体清单里,理由直指 “稀土配额未达预期”。 可要是真把配额放开,后果更不敢想,美国国防部的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F-35 战斗机每架需要 417 公斤稀土材料,宙斯盾驱逐舰的雷达系统更是离不开钕铁硼永磁体,一旦中国稀土大量流入,美军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能直接提升 30%。 美国的算盘其实打得很清楚,一边逼中国放开出口,一边自己偷偷建替代供应链。过去三年,美国政府砸了 15 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产业,在亚利桑那州重启了关闭多年的芒廷帕斯稀土矿,还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签了 “稀土供应链安全协议”。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芒廷帕斯矿虽然能开采出稀土原矿,却没有配套的分离提纯工厂,原矿还得运到马来西亚加工,而全球 90% 的重稀土分离技术都掌握在中国手里。有行业数据显示,就算美国全力投产,2030 年前也只能满足国内 30% 的需求,剩下的还得靠从中国进口。 中国的稀土产业也有自己的苦衷。稀土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极大,每提炼 1 吨稀土氧化物,就要消耗 2000 吨水和 10 吨化学药剂,内蒙古的稀土矿区曾出现过 “寸草不生” 的生态灾难。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控制开采量,推动产业升级,可美国根本不管这些,只盯着出口配额。更让人头疼的是,美国还联合盟友搞 “稀土溯源”,要求中国企业公开生产数据,本质上是想摸清中国的稀土库存和产能底线,一旦掌握了这些信息,后续的施压只会更有针对性。 最关键的是,稀土已经成了美国打破协议的 “万能借口”。2024 年中美达成的农产品贸易协议,美国以 “稀土配额未松动” 为由减少大豆采购;今年刚签署的气候合作备忘录,又因为同样的理由被美方搁置。 美国商务部甚至放出话,要是中国不调整稀土政策,就考虑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 25% 的关税,而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恰恰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这等于用中国的优势资源反过来制约中国产业升级。 可彻底放开配额的风险更难承受。美国陆军正在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每枚需要大量镝元素来耐高温;SpaceX 的星链卫星,也得用钐钴永磁体保证信号稳定。 一旦这些关键材料充足,美国在军事和航天领域的优势会进一步扩大,转头就可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出台更严厉的限制措施。有专家算过,要是中国每年多出口 1 万吨重稀土,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年产量能翻一番,这种 “养虎为患” 的后果谁都承担不起。 现在双方就卡在这个死循环里。中国刚宣布将 2026 年稀土出口配额预调至 4.5 万吨,美国就立马表态要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而美国前脚和澳大利亚签署稀土合作协议,中国后脚就加强了对稀土加工技术的出口管制。 国际稀土价格也跟着坐过山车,上半年氧化镝价格暴涨 60%,下半年又因为中美博弈降温跌了 20%,连日本、韩国这些依赖稀土进口的国家都跟着揪心。 说到底,这个死结的核心在于双方都把稀土当成了零和博弈的工具。美国想靠施压拿到稳定供应,同时又不想让中国掌握议价权。 中国想平衡生态保护和国际需求,又得防着美国把稀土变成对付自己的武器。短期内,这种拉扯恐怕还得继续,而稀土这个小小的元素,还会在中美关系的棋盘上,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博弈也为 “如何通过产业链优势,维护国家利益” 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自主性,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不仅影响中美双边关系,更将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未来格局。
稀土成了中美关系里解不开的死结,中国如果不放开稀土出口,美国就能随时推翻任何之前
烟雨评社
2025-10-04 17:45:00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