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施一公这话确实戳中了要害,毕竟他在霍普金斯大学做了十几年研究,还当过清华生命学院院长,见过中美科研最真实的模样,说的不是空话套话。要弄明白美国科学为啥能一直领跑,根子确实就在教育那套培养逻辑上,跟咱们比简直是两条路子。 先得承认,咱们的教育不是没本事,施一公自己都说,应试教育打下的数理基础在他留美最困难时救了命。 咱们的孩子做题能力全世界拔尖,理工科平均水平一点不差,这都是高考那张卷子逼出来的硬功夫。 但问题也在这,高考太重要了,分数几乎决定一切,导致从小学到高中,老师教的、学生学的,全是怎么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 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怕错”的习惯,遇到没见过的问题先往后缩,哪还敢冒险创新? 施一公就发现,美国的犹太裔科学家专挑没人敢碰的难题,咱们的科研人员却大多选稳妥的方向,不是能力不够,是这种求稳的思维早被教育磨出来了。 美国那边就不一样,他们的教育从来不把“考高分”当终极目标,就说大学录取,SAT成绩只是参考,还得看你做过啥研究、有没有独特想法,甚至公益活动、特长爱好都算数。 这要是在咱们这儿,别说特长了,差一分都可能被挡在大学门外,更关键的是本科生搞科研这事儿,美国差不多一半以上的研究型大学学生都能参与,像MIT的学生大一就能进实验室跟着教授做项目,甚至自己提想法拿经费搞研究。 咱们呢?就算是复旦这样的顶尖学校,每年能参与科研的本科生也就10%左右,大部分学生四年都摸不着科研的门。等毕业想搞创新,哪来的经验积累? 再看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两边更是差着辈儿,咱们以前总盯着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青年学者刚入职就得赶紧出成果,不然饭碗都保不住,谁还敢“十年磨一剑”搞原创? 美国就聪明多了,对青年学者给5到8年的缓冲期,评价的时候不光看论文,更看重研究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斯坦福评人工智能研究,要看技术能不能落地;哈佛评公共政策,要看能不能推动政策优化。这种评价方式,才让科研人员敢沉下心干大事。 施一公见过太多美国学者,一辈子就死磕一个难题,就算暂时没成果也没人催,这在咱们这儿简直不敢想。 还有个关键问题,咱们的教育太追求“公平”,反而压制了“卓越”,高考保证了穷人家的孩子也能靠分数改变命运,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副作用就是把所有人都框在同一个标准里。那些单科特别牛、但偏科的天才,往往被高考刷下来。 美国就不这样,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就算你某科差点,但只要有突出的创新天赋,照样能进名校。 施一公说这就是“均值很高,方差很小”的问题——咱们的人才队伍很整齐,但就是出不了顶尖的“领头羊”,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恰恰要看顶尖人才的水平。 更让人着急的是成果转化的差距,咱们高校每年出那么多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美国却能到80%。 为啥?因为美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跟产业绑在一起,学生搞研究的时候就想着怎么解决产业痛点,企业也愿意出钱支持学生的项目。 咱们呢,科研和市场是两码事,老师教的、学生学的都在象牙塔里,就算有好想法,也缺资金、缺渠道变成产品。 就像大学生创业,96%的人都有想法,但真正动手的只有14%,准备好的才2%出头,这就是教育没教会大家怎么把创新落地。 施一公说这些不是灭自己威风,他比谁都希望中国变强,其实咱们的教育也在改,新高考开始强调因材施教,高校也在推本科生科研计划,但步子还得再大些。 咱们得明白,美国科学的强大不是天生的,是教育给创新松了绑;咱们的教育不是不行,是太怕出错、太求稳妥。 要是能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点“胡思乱想”的空间,多给科研人员一点“慢慢做”的时间,说不定用不了多久,施一公就能说出相反的话了。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着急找工作就业?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