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

漫聊小知识 2025-10-04 16:42:38

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先说中国跨境电商,以前那可是“出海明星”。靠着供应链优势,在欧美市场卖得风生水起,多少中国小老板靠这个赚得盆满钵满。 可现在美国突然下了狠招,先是关税猛涨,去年4月一下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直邮包裹税率从0%飙到30%-54%,一件成本10美元的连衣裙,关税加上去总成本直奔24.5美元,卖家要么涨价要么赔本,Temu、Shein都不得不提价,销量一下掉了20%。 这还不算完,最近又搞出更严的溯源政策,美国食药局9月底刚发布新规,12月1号就要生效,以后不管是人吃的还是宠物用的食品,寄到美国必须填上邮政商名字和能全程追踪的单号,少一样直接就不让进海关。 之前有批燕窝因为没追踪号,被扣了21天还没法处理,现在这规矩一立,小卖家光是弄这些记录就得雇人,成本又涨了一截。 数据安全更是卡得死死的,美国去年出的EO14117行政令,7月宽限期一过就正式动手,不管咱们企业在美国有没有注册公司,只要做美国生意都得受影响。 要是在美有公司,收集超过1000个美国人的位置信息都可能违法;就算没注册公司,美国的支付机构也会逼着你按他们的标准加密数据,不然人家根本不跟你合作,钱都收不了。 物流这块儿更是被掐住了脖子,美国联合欧洲搞审查,海关查验时间从3天拖到21天,查验费还涨了50%,邮政渠道直接停了接收中国包裹,25个国家都跟着暂停寄件,卖家只能找UPS这些商业物流,运费一下贵了30%-50%。 宁波有个卖家就因为申报价值和实际采购价差了12%,直接被罚了28万美元,相当于小半年的利润没了。 更要命的是海外仓,集装箱一堵就是一两个月,有老板说去年囤的一批艾灸贴,本来赶在冬天前要卖,结果堵在仓库里全错过了旺季,只能低价处理,亏得血本无归。 这就造成了个怪现象:中国这边仓库堆得满满当当,智能马桶圈、投影仪这些美国人爱买的货卖不出去;美国那边消费者急得跳脚,以前花几十美元就能买到的中国小家电,现在要么涨价要么断货,货架都空了一片。 其实美国人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就说投影仪吧,中国货占了北美三分之一的市场,本土根本造不出这么便宜好用的,他们有钱也没地方花。 但咱中国卖家也不是坐以待毙,政府和企业都在想办法,商务部推了内外贸一体化,深圳联合16家全球电商平台开拓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市场,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 京东拿了2000亿搞出口转内销,阿里、拼多多也跟着出扶持计划,给中小卖家补钱、降成本。 头部企业更果断,Shein直接在墨西哥、土耳其建厂,把零件运过去组装,关税一下就降了,配送还快;Temu也开始转攻中东市场,那边没那么多规矩,生意反倒好做了。 有个做航摄器材的斯达飞公司,因为产品别人替代不了,还有充足的海外仓,这次冲击几乎没受影响,现在还在布局日本市场,打算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华洋达物流公司以前主要做北美,现在也转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板说国际市场大得很,没必要跟美国死磕。 说实话,美国这些招看着狠,其实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他们的消费者要花更多钱买东西,本土零售商进货成本涨了,物流企业也因为包裹积压怨声载道。 而咱们中国跨境电商虽然疼,但正在从“低价拼杀”往“品牌化”转型,以前靠便宜,现在靠技术和服务,反而能走得更远。 这场拉锯战根本不是谁先撑不住的问题,而是中国正在借着这股压力升级,美国倒是得想想,怎么解决自己“有钱买不到”的麻烦。 说到底,中国制造的实力摆在这儿,大疆、花西子这些品牌能在美国火起来,靠的不是运气,是真的好用。 美国想靠政策堵死路,可市场需求堵不住,咱们又能开辟新市场、升级供应链,最后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