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不夸张的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乌克兰的帮助可真不小,那这个遗憾到底是啥呢? 要弄明白这个遗憾,得先说说乌克兰给中国军工帮了多大的忙。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就和乌克兰在军工领域搭起了合作的架子,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大约三成的军工产能,除了先进战斗机,几乎啥武器都能造,就是军工界的"宝库"。这二十多年里,中国从乌克兰拿到的技术能串起一串关键装备的发展脉络。 就拿海军装备来说,现在的辽宁舰前身"瓦良格"号,就是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弄回来的,当时船身锈迹斑斑,关键设备被拆得七七八八,还是乌克兰专家偷偷留下了全套设计图纸,不然光靠猜可没法改成现在的模样。 不光是航母本身,舰载机歼-15的诞生也离不开乌克兰的助力,当年俄罗斯卡着苏-33技术不卖,咱们转头就从乌克兰买到了苏-33的原型机T-10K-3,连带着起降训练手册、甲板阻拦索技术一起打包拿下,等于直接拿到了舰载机研发的"参考答案"。 水面舰艇的"心脏"问题也是靠乌克兰解决的,052C型驱逐舰上的舰用燃气轮机,原型就是乌克兰的DN/DA-80型,咱们吃透技术后搞出了国产版,才有了后来驱逐舰"下饺子"的盛况。 还有被军迷称为"乌克兰三舰客"的雪龙号破冰船、青海湖号补给舰,都是当年以白菜价从乌克兰买回来的宝贝,雪龙号至今还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的科考船,青海湖号则当了好多年海军最大的补给舰。 连抢滩登陆用的野牛级气垫船,咱们不仅买了4艘成品,还把整条生产线都引进了国内,这待遇在国际军购里可太少见了。 地面装备和航空领域也少不了乌克兰的影子,国产新型坦克的发动机技术参考了乌克兰的成熟设计,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里能找到乌克兰专家的手笔,甚至运-20大型运输机的气动外形设计,都借鉴了乌克兰提供的安-124相关资料。 有数据说,光前15年咱们就从乌克兰引进了30余类、2000余项军工技术,相当于把苏联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直接拿来当跳板,这可比自己从零开始摸索快了不止十年二十年。 可就在这些合作顺风顺水的时候,一个天大的机会摆在面前,最后却没能抓住,这就是最大的遗憾——没能彻底拿下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要是说乌克兰是军工宝库,那马达西奇就是宝库里的"钻石",这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厂早在苏联时期就被称为"动力沙皇",安-124运输机用的D-18T大推力发动机、米-26直升机的涡轴发动机,还有现在中国L15教练机装的AI-222-25发动机,全是它的手笔。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当年咱们自研"昆仑"涡喷发动机花了整整18年,光材料试验就做了十几万个数据,而马达西奇手里的可是现成的、经过实战验证的核心技术,这诱惑力简直没法挡。 2016年的时候,机会真的来了,当时马达西奇因为和俄罗斯交恶丢了大订单,工厂濒临破产,连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中国的天骄航空趁机出手,不仅买下了公司56%的股份,还先给了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救急,双方说好要在重庆投100亿建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把全套技术和生产线都搬过来。 结果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个美国来,白宫政府直接派博尔顿跑到乌克兰施压,说这笔交易"威胁国家安全",还许诺给乌克兰经济援助。见钱眼开的乌克兰,立马翻脸不认人,2021年直接签了总统令,不仅叫停了合作,还把中企持有的股份全部没收,甚至把投资方列入制裁名单,连入境都不让。 这一波操作下来,咱们前前后后投入的10多亿美金打了水漂,算上后续的损失总共亏了45亿美金,海牙仲裁告了好几年,乌克兰连句道歉都没有。 这可不是简单丢了个工厂,而是错过了缩短航空发动机研发进程的最佳机会。当时业内都算过,要是能拿下马达西奇的技术,咱们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至少能少走10年弯路,运-20早就用上国产大推力发动机了,舰载机的动力系统也能更早升级。 可现在倒好,美国没花一分钱就搅黄了交易,乌克兰自己也没捞着好,马达西奇工厂后来被俄军的精确制导导弹炸成了火海,生产线全毁了,最后只能改产无人机发动机,昔日的"动力沙皇"彻底沦为战争工具。 想想之前不管是瓦良格号历经波折回国,还是野牛气垫船技术顺利落地,咱们和乌克兰的合作从来都是双赢,唯独在马达西奇这儿栽了大跟头。不是咱们没眼光、没诚意,实在是架不住别人横插一脚,加上乌克兰政客把国家利益当筹码,硬是把送到嘴边的肥肉给扔了。 现在再提起来,不少军迷都觉得可惜,毕竟这样能直接拿到顶尖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机会,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煮熟的鸭子飞了,说不遗憾那是假的。
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
依秋聊趣
2025-10-04 11:51: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