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烟雨评社 2025-10-03 21:44:50

俄罗斯战略专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 “中国不够意思” 吗?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我国自俄乌开战以来,一直保持的都是中立态度,这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也算是在变相的支持俄罗斯,毕竟战争是俄罗斯一手发动的,再怎么说,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武装侵犯,都是不符合国际法的,保持中立已经非常够意思。 伊万诺夫敢这么说,确实有他的底气。他可不是普通的评论员,多年来一直深度参与中俄关系相关的研究与交流,对两国战略协作的历史脉络摸得很透。 从 1996 年中俄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 2001 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再到后来两国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的协作,这些关键节点他都有过深入解读。 也正因为这份专业背景,他的言论一出来,立刻引来了各国媒体的密集关注,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对中国中立立场的公开不满,也有人猜测这会不会影响中俄关系的走向。 要理解他这话里的情绪,得先看看俄罗斯当下的处境。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西方的制裁一轮接一轮,从能源、金融到科技,几乎全方位围堵,俄罗斯急需外部支持来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 “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的中国,却始终保持中立,自然会让俄罗斯这边有些着急。 伊万诺夫说的 “重新考虑方向”,听起来像是在暗示寻找其他助力,但明眼人都清楚,能像中国这样在经贸、能源等领域提供稳定合作的伙伴,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 可中国的中立立场,从来都不是随意的选择。从冲突爆发第一天起,中国就明确了 “客观公正” 的态度,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立场。 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多次审议中,中国代表也一贯呼吁冲突当事方保持和谈势头,还提出了 “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 的三原则。这种立场不是消极避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 既要维护国际法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也要为后续可能的调停保留空间。 有意思的是,中俄关系的底色其实远比单一事件更深厚。两国从 2014 年就建立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的交往合作机制,专门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 即便在冲突期间,双方的务实合作也没停过,能源贸易持续增长,远东开发项目稳步推进,这些都不是 “不够意思” 能概括的。 而且中国的中立也不是对俄罗斯不管不顾,而是通过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保持与双方沟通的方式,为政治解决危机创造条件,这和美国大规模军事援助、激化矛盾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际社会对伊万诺夫的言论反应也很分化。西方媒体趁机炒作 “中俄裂痕”,但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表示理解中国的立场,毕竟在全球南方国家看来,这种不选边站、积极劝和的态度,才是解决冲突的正道。 俄罗斯官方的态度也比伊万诺夫温和,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被问及相关话题时,更强调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并没有呼应 “重新考虑方向” 的说法。 其实回顾中俄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类似的分歧并非首次出现。2002 年的石油管道改线风波、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时两国态度的差异》,都曾给双边关系带来考验,但最终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化解了。 这次伊万诺夫的言论,更像是俄罗斯内部焦虑情绪的一种释放,而非官方政策的转向。中国的中立立场既是外交原则的坚守,也是对和平解决危机的责任担当,这种基于长远战略的选择,恐怕不会因为类似的言论就轻易改变。 中俄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坚如磐石,但实际上却暗藏着各种算计。俄罗斯想拉中国下水,让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明确表态支持它;而中国则想稳住大局,避免被卷入不必要的冲突之中。双方谁也离不开谁,但又都不完全信任对方。 信源:中华热点新闻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