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丧良心了!浙江温州,一环卫老人好心借给离异女子1.5万元,对方承诺两个月之内还

绾玉说 2025-10-03 09:26:02

太丧良心了!浙江温州,一环卫老人好心借给离异女子1.5万元,对方承诺两个月之内还清,可到了时间后却开始推脱,老人无奈只好缓她几天,不料,当再次上门讨要时,竟发现女子“消失”了! 在浙江温州永嘉县,一场看似普通的民间借贷,背后却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同情心陷阱。故事的主角,一位是月薪两千出头的70岁环卫工张先生,另一位是39岁的单亲妈妈李某某。当老人拿出积攒了大半年的15000元血汗钱后,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失联。这到底是陷入绝境后的无奈之举,还是一场处心积虑策划已久的骗局?这般疑问,如迷雾般萦绕心头,亟待真相拨开。 让我们先拼凑出借款人李某某的真实面貌。她经历了婚姻的离散,形单影只地带着尚在稚龄的孩子。于永嘉县这座小城,以租居之舍为栖息处,在烟火人间艰难却坚韧地维持着生活。这个身份,足以让任何心善的人动容。但撕开这层“弱者”的伪装,真相令人心寒。早在今年借款的半年前,也就是2024年12月,她就已被当地法院列为限制消费人员,信用早已破产。 她的失信行为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惯性。邻居们证实,经常有不同的债主找上门来,她不仅拖欠前房东的租金,连现任房东的钱也欠了好几个月。借钱,然后失联“跑路”,是她应对债务的惯用伎俩。这次,她虚构家人出车祸急需用钱的悲惨故事,精准地击中了张先生的软肋。 再看善良的张先生。他为人热心和蔼,是街坊邻里公认的好人。他与李某某不过是清扫街道时的点头之交。仅仅是出于对那位单亲妈妈和她孩子的同情,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便在今年6月,分三次将15000元交到了对方手上。这笔钱,对他而言分量极重。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悄悄地拿出了这笔钱。直到约定的还款日过去,李某某杳无音信,他才在家人的追问下道出实情。家人又气又急,主动找到李某某,在8月4日让她写下了一张欠条,白纸黑字承诺8月30日前一定还款。可结果呢?承诺再次落空,没过多久,李某某就搬家消失了。 事情捅到派出所,得到的答复却让家人感到无力。警方认为,双方存在借贷的意愿,并且有欠条作为凭证,这属于民事纠纷,公安机关无法介入。他们建议张先生一家通过法院起诉来解决。这个定性,恰恰点出了这类事件最棘手的地方。 律师付建一语道破了关键:区分民事违约和刑事诈骗,核心在于借款时的真实意图。一个人是真想借钱但后来还不上了,还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只是想非法占有这笔钱?前者是违约,后者才是诈骗。若能证实李某某虚构车祸这一事实,其行为极有可能触犯诈骗罪。虚构事实以达非法获利等目的,此等行径若坐实,自当依律判定罪责。 可现实中,证明“初始意图”何其困难。这正是维权的难点,也成了某些人钻空子的灰色地带。律师给出的建议非常实在:借钱前,先去“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查对方的信用;借钱时,务必手写欠条,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尽量避免现金交易;事后如果对方失联,要及时固定证据去维权。 这起事件拷问的不仅是一位老人的善良,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面对那些精心包装的“伪弱者”,我们的同情心需要一副理性的盔甲。在伸出援手之前,多一份审慎,学会用事实和基本的法律工具来保护自己的善意,或许才是让善良不被辜负的最好方式。 信息来源:大风新闻 2025-9-30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