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二年,富弼被宰相吕夷简陷害出使契丹,契丹人边境陈兵想趁机敲诈,不料富弼反而从契丹使者口中获得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情报。 这次出使,风险极大。当时契丹在边境陈兵十万,借机敲诈北宋,朝中宰相吕夷简由于之前被富弼弹該过,便故意推荐了富弼。名义上是提拔,实则是将他推入龙潭虎穴。富弼心里明白,此去吉凶难料,但他还是毅然接下了使命。 从汴京到雄州(今河北雄县),富弼一路北上,等待契丹的接伴使。等了很久,契丹使者萧英一行才姗姗来迟。富弼按礼节派人去慰劳,萧英却摆起架子,借口自己生病,躺在床上不起来答谢。 面对对方的下马威,富弼没有退缩,他毫不客气地传话过去:“想当年,我朝使者去契丹,即使在病中,也会起身接见。我本人若是病了,也断不会如此失礼。您如今到了我大宋地界,却卧病不起,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番话不卑不亢,直指要害。萧英一听,顿时慌了神,赶紧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拜谢之礼。 在接下来的接触中,富弼每次见到萧英,都开诚布公地交谈,希望能探听到契丹的真实意图。他的坦诚和风度,最终打动了萧英。萧英被感动之下,竟私下向富弼交了底:我们皇帝想要的,你们如果能给,就答应;要是实在给不了,想个理由搪塞过去也行。说到底,我们契丹现在也想休养生息,并不真心想和你们大宋结下死仇。 这次成功的“破冰”,为富弼后续与契丹皇帝的直接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展现了他非凡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后来的谈判,宋朝只同意加岁币,割地、和亲之类一律不答应,获得了一段较好的发展机遇。 这次出使,只是富弼波澜壮阔一生的一个缩影。他出身寒微,凭借真才实学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在官场上,他以敢于直言、处事公允而闻名。 在宋辽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富弼多次临危受命,出使契丹。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拒绝了契丹割地的无理要求,最终以增加“岁币”银绢为代价,维护了宋朝的和平,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他也因此被誉为“国朝以来,奉使契丹,未见其人”的外交能臣。 在内政上,富弼与范仲淹等人共同推行了著名的“庆历新政”。他主张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发展农业,希望革除弊政,富国强兵。虽然新政最终因守旧派反对而失败,但他忧国忧民、锐意改革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 富弼为人宽厚,乐于提携后进。即使在地方为官,他也一心为民,赈济灾荒,安抚流民,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晚年时,他虽位高权重,但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多次劝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 富弼的一生,是典型的宋代士大夫的一生——出使能不辱国格,为官能心系百姓,治国能力主改革。他从一次充满凶险的北上谈判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在北宋的历史上,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1379年,丞相汪广洋被赐死,有司抄家发现:汪府姬妾陈氏身份可疑。朱元璋大怒:彻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