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国从越南撤离的时候,请智库做了分析,结论是留下大量武器,越多越好。 说起美国从越南撤军的事,得从1973年巴黎和平协定签了之后开始。那时候,美国已经打了好几年仗,花了无数钱和人命,国内反战声音越来越大,尼克松政府想赶紧脱身。但他们不是一走了之,而是通过智库机构来评估怎么撤才不亏本。兰德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玩家,他们出了好几份报告,专门研究撤军后东南亚的形势。其中一份报告直指,如果美国撤了部队但不继续给南越撑腰,南越很快就顶不住北越的压力。所以,专家们建议,美国应该在撤军过程中把大量军事援助留下来,包括武器弹药和装备,越多越能帮南越稳住阵脚。 这不是随便说说,兰德公司的分析师们用数据说话,计算出援助规模直接影响南越军队的生存时间。他们认为,留下足够多的家伙什,能让南越在北越进攻时多撑几个月,甚至改变战场平衡。 兰德公司这份报告不是孤立的,早从1960年代他们就卷入越南事务,帮美国政府出谋划策。撤军阶段的分析更注重实际效果,指出美国已经砸进去上百亿美元的军援,如果突然停了,南越的军队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乱飘。报告里提到,南越需要坦克、飞机和炮弹这些重型装备来对抗北越的常规部队。专家们还强调,援助不光是给武器,还包括训练和后勤支持,这样南越才能逐步接手防御任务。 美国决策层听了这些,1973年后继续批钱给南越,国会批准的援助资金在1974年还有10亿美元左右,用来补充库存。智库的逻辑很简单:武器留得越多,南越抵抗北越的能力就越强,哪怕美国人走了,地区影响力还能间接保持下去。 撤军过程本身就乱成一锅粥。1973年3月,最后一批美国作战部队撤出越南,但军援没停。南越军队接收了成堆的美制装备,包括M-48坦克、F-5战斗机和M-16步枪。这些东西价值不菲,据估计总援助额超过150亿美元。兰德公司的另一份报告分析了撤军后的东南亚格局,建议美国别强加解决方案给南越,而是通过援助让本地势力自己玩转。 他们算过账,如果援助减半,南越的防线可能在几个月内崩盘。智库专家们还采访了南越军官,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空中支援和装备是南越唯一的支柱,一旦没了,北越就能长驱直入。 基辛格在这事儿上没少插手。作为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他推动越南化政策,就是让南越军队逐步取代美国部队,但前提是美国提供大量军援。他和尼克松商量时,坚持认为撤军不能太急,得用援助来缓冲。基辛格的风格就是现实主义,他不相信单纯的和平协定能管用,得用武器堆出平衡。1972年他去中国那趟,也间接影响了越南策略,想拉拢大国来牵制北越。但事实证明,这套玩法没挡住北越的春季攻势。1975年3月,北越发起大进攻,南越丢了北部省份,丢掉的装备价值上亿美元,包括数百门大炮和坦克。 美国国会那时还在辩论追加援助,但最后没批下来,导致南越弹药短缺,军队士气低落。 智库报告里还提到,南越军官们觉得美国撤军和援助减少是败局的根源。兰德公司汇总了27位南越高官的口述,他们一致认为,巴黎协定后美国减援让北越有机可乘。 这些报告不是事后诸葛亮,早就在1973年就警告过,如果武器留得不够多,南越就没法填补美国部队留下的空缺。专家们用模型预测,指出南越需要至少维持1972年的援助水平,才能在北越常规战中站稳脚跟。但现实是,1974年援助缩水到7亿美元,1975年更少,南越的仓库很快就空了。 撤军决策中,兰德公司还研究了越南化进程的缺陷。越南化是尼克松的招牌政策,从1969年开始推行,目的是训练南越军队接管战斗。但智库分析显示,南越部队虽有美式装备,但缺乏经验和领导力。报告建议,美国在撤军时多留后勤物资,比如燃料和零件,来支持南越的独立作战。 他们计算过,南越空军需要上百架飞机来维持空中优势,这些大多是美国留下的。基辛格支持这点,他觉得援助能让美国体面撤出,不至于丢人现眼。但北越不傻,他们等美国走了就动手,1975年4月西贡陷落时,南越丢弃的装备堆成山,包括价值5亿美元的军火。
当年美国从越南撤离的时候,请智库做了分析,结论是留下大量武器,越多越好。 说起
诸葛利剑
2025-10-01 21:28:37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