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富豪巴菲特:“我这辈子都不想和中国人吃饭了!” 股神巴菲特在与拍下午餐的第四个中国人吃完饭后,愤怒地说出这番话。究竟是什么事,让股神巴菲特如此生气? 2000年,巴菲特在妻子苏珊的提议下启动“慈善午餐”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旧金山格莱德基金会。规则简单直接:价高者得,与股神共进午餐,话题不限。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拍卖,逐渐成为全球资本界的“朝圣仪式”,而中国竞拍者的登场,让这场仪式逐渐变了味。 2006年,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以62万美元拍下首张“中国入场券”。他带着谷歌工程师黄峥赴约,整场午餐持续两个多小时,话题始终围绕“价值投资的本质”与“企业长期价值的判断”。 段永平后来回忆:“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年。”这场交流的后续影响超出预期——黄峥回国后创立拼多多,用“用户需求驱动”的逻辑颠覆电商格局,五年内用户量突破7.88亿。这段午餐被媒体称为“最纯粹的资本对话”,却也成为后续闹剧的对照样本。 2008年,私募教父赵丹阳带着211万美元打破纪录。他未动刀叉便掏出物美商业的年报,指着某只港股说:“这支股票未来必涨。”巴菲特礼貌回应“会关注”,但午餐结束后,赵丹阳立即联系媒体宣称“巴菲特认可该股”。 消息传出,该股四日内暴涨24%,赵丹阳趁机抛售,账面盈利超1.3亿元。这场操作让巴菲特团队首次设立规则:午餐禁止讨论具体个股。 2015年,天神娱乐董事长朱晔以234万美元接棒。他全程未提股票,却将话题锁定在自家游戏版权与影视项目上,甚至展示未上映的剧集预告片。 午餐结束当晚,天神娱乐公告称“巴菲特认可公司战略”,股价半个月内飙升90%。朱晔借此热度追加投资,却在三年后因涉嫌证券违规被立案调查,持股几乎全部质押冻结,成为“午餐红利”最短命的案例。 真正压垮巴菲特耐心的,是2019年孙宇晨的“连环计”。这位波场创始人以3152万元人民币刷新拍卖纪录后,先通过微博预热“将与巴菲特聊区块链”,又在采访中暗示“股神认可加密货币”。 更戏剧性的是,午餐前一天他突然宣布“因病取消”,导致巴菲特团队临时取消已预订的餐厅,而孙宇晨却借此炒作,公司市值三日内暴涨7亿元。次年补上的午餐中,他竟带数名虚拟货币从业者赴约,向巴菲特赠送嵌有193万枚波场币的手机——这一数字恰好是巴菲特的出生年份。 四次午餐后,巴菲特的愤怒逐渐明晰:他本想通过午餐传递“长期主义”的投资哲学,却沦为他人短期套利的工具;慈善款项本应救助穷人,却间接助长了资本市场的投机狂欢。 更讽刺的是,四位中国竞拍者中,仅段永平真正践行了巴菲特的理念,其余三人或借名气操纵股价,或用话题炒作估值,甚至将慈善餐变成商业秀。 巴菲特的“不想吃饭”,本质是对资本规则被扭曲的抗议。他曾在股东大会上感叹:“中国企业家有饿狼精神,但吃饭时该聊的是商业本质,不是下个月的股价。”这句话背后,藏着对资本市场的深刻洞察——当慈善沦为流量入口,当交流变成套路表演,再珍贵的午餐也会失去意义。 如今,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资本实验”已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商业的底线?当名利场的光环褪去,真正的价值又该由谁来定义?或许,每个参与过这场游戏的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答案前,加上一个问号。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场“午餐风波”?是资本游戏的必然结果,还是人性贪婪的集中暴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4月份,5月份,6月份,拉冒烟的银行股,到了9月份竟然跌了10.19%,是所有板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