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公布10名新宇航员

鉴清评趣 2025-10-05 13:48:12

9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公布10名新宇航员人选时放话称,探月计划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一场“竞赛”。 这批从8000余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10名宇航员,包含6名女性和4名男性,创下NASA女性宇航员占比新高。名单中既有参与过“好奇”号火星车项目的地质学家,也有SpaceX工程师和军队飞行员。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名入选者安娜·梅农曾在2024年作为商业载人项目成员乘坐“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通过NASA选拔前就完成太空飞行的美国人。 达菲在宣布名单时,将话题陡然转向中美太空竞争。他反复强调“美国必须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并宣称要在特朗普总统卸任前完成载人登月。 这种近乎偏执的表述,与NASA同期公布的另一则消息形成微妙对照——原定2027年执行的“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任务,被提前至2026年2月启动绕月测试。 NASA的紧迫感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稳步推进。中国已明确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目标,并完成了多次月球样本采集。 与之对比,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却陷入技术泥潭:核心登月舱由SpaceX研发的“星舰”进度严重滞后,NASA人类探索事务代理副局长洛里·格莱兹公开承认,该项目已超出原定时间表。 这种技术落差在资金层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达菲在内部讲话中坦言,若每次发射成本高达40亿美元,登月项目将难以为继。而中国探月工程始终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今年4月更宣布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与美国的技术封锁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政界对太空竞赛的焦虑已演变为集体狂热。得克萨斯州国会议员布鲁斯·巴宾曾荒诞地臆测,月球表面可能出现中文“不得擅入”标志;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特德·克鲁兹更警告,若输掉月球竞赛,美国将丧失太空主导权。 但历史数据揭示着残酷现实:自1972年阿波罗17号任务后,美国再未实现载人登月。前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指出,美国太空政策因政府换届频繁摇摆,导致“阿尔忒弥斯”计划过度依赖商业公司,架构脆弱。 反观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始终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推进,技术验证与任务实施环环相扣。 达菲的激烈言辞背后,是NASA面对的多重困境。技术层面,“星舰”火箭的多次爆炸测试暴露出可靠性问题;资金层面,特朗普政府曾大幅削减NASA预算;国际合作层面,欧洲航天局已与中国开展月球科研站合作,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却面临退役危机。 这种焦虑在宇航员选拔标准上可见一斑:新一批宇航员被寄予“登上火星”的厚望,但NASA至今未公布具体的火星任务时间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天问系列探测器已实现火星“绕、落、巡”一次完成,为后续载人登陆积累数据。 当达菲在镜头前挥舞拳头宣称“我们一定能赢”时,或许未曾意识到,真正的太空竞赛早已超越简单的登月先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表示:“我们不搞竞赛,但必须按时达到目标。”这种基于技术积累的自信,与依赖政治表态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场被政治化的太空竞赛中,技术突破与战略定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当NASA局长忙着用激烈言辞鼓舞士气时,中国的月球探测器正在50万公里外传回高清影像。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终将在2030年前给出答案。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被过度政治化的太空竞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37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