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不仅申请到了专利,还将这个技术推广到了国际市场! 田新明小时候课本里就学过“风沙危害”,对沙漠荒凉的印象特别深。 他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要是能让沙漠里长出树,那该多好。 年轻时他外出打工,一边干活一边琢磨怎么解决沙漠缺水的难题。 那天夜里,他躺在沙地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透过塑料布看着外头的月光和浮在空气里的雾气,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沙漠不是完全没水,只是水分都以雾气和露水的形式跑掉了。 如果能把这些水收集起来灌到树根,不就能让树苗活下去吗?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折腾。 最早,他用塑料布铺在地上收集水汽,一阵风就给吹跑了。 换成石头压边,过几天发现沙子被风刮空,石头也塌了。 一次次失败,可他没放弃。 打工的钱几乎全砸在试验上,裤子磨破一条接一条,手心裂开血口子,家人看了直摇头,说他是在胡折腾。 但他心里拧着一股劲。 反复试了上百次,他终于琢磨出门道,用耐高温、抗风沙的材料做成“节水袋”,把它埋在树苗两边。 袋子能吸收空气里的雾气和露水,然后一点点渗透到根部。 更妙的是,袋子能用上九年,回收后还能再处理再利用,成本特别低。 有了这个东西,他更拼了。 田新明直接跑到内蒙古阿拉善,在一片11000亩的沙地里做实验。 白天烈日下挖坑种树,晚上就窝在沙窝子里打地铺。 别人种树得先育苗再移栽,他为了省钱,干脆直接把树种撒进沙里,节水袋埋在旁边,成活率反而更高。 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到2016年,他的“在沙漠或旱地上栽种植物的方法”拿到了国家专利。 效果也很实在:在库布其沙漠的“蚂蚁森林”里,用他的方法种的梭梭成活率能达到 95%,远超一般标准。 乌兰布和沙漠那边,他负责的77000亩梭梭全数通过验收。 2020年,这项技术拿了山西科技创新金奖,还被收录进国家科技成果库。 国内搞得有声有色后,田新明又把目光放到国外。 2018年,他带着节水袋去沙特试种,种子直接发芽成林。 2019年在卡塔尔试的200株树苗全活了。 2023年连科威特那种盐碱沙漠里,树苗也照样冒了芽。 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他的技术引来40多个国家代表参观,不少原本不信的人,看到沙地里冒出的绿芽,全都服气了。 田新明还琢磨出新招。他去海南看到榕树“独木成林”的奇景,受到启发,给树苗根部做特殊处理,让根系像莲藕一样一节节往外长,每节都能冒出新树苗。 他种的沙木蓼花期能持续四个月,种子落进节水袋缝隙里还能自己发芽,不用人管,真能做到“一棵树变一片林”。 这些年,他跑坏了9辆车,花光了全部积蓄,手上常年裂口,可西北六省的沙漠地里真的多了绿洲。 他还把这项发明带到“一带一路”的国家,把中国农民的土办法变成国际认可的科技。 有人问他图啥,他憨厚地笑,说:“就想让沙漠变绿,让后人少吃点风沙的苦。” 信源:北疆新闻
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
霁雾阙任
2025-09-29 17:52: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