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霁雾阙任 2025-09-29 11:52:37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马伟明为什么会有这种设想?其实不是随口一说。     他在电磁发射领域早就做出了硬核成果,比如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就是他的团队攻克的,还搞出了中压直流供电的路线,比美国的中压交流方案还领先。     这套技术的核心,就是能把电能快速转化成动能,把物体以极快速度打出去,在航天和军事领域都很有潜力。     之所以选青藏高原,是有道理的。     那地方本来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阻力比平原小,发射效率更高。     而且附近的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丰富,理论上能提供电力支撑。     轨道设计上,马伟明提出“分段加速”的思路,不是让火箭在两公里内一次性提到最大速度,而是分模块逐步加速。     这样灵活一些,理论上还能降低成本,要真能实现,说不定能让卫星发射比现在便宜不少。     但一到实际操作,问题立马就摆在眼前。     最大难点就是施工。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冻土层、地震带多,要在这种地方修出一条2公里、精度要求极高的轨道,难度可想而知。     电磁发射对精度的要求极高,轨道哪怕有几毫米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而高原昼夜温差动辄二三十度,金属轨道热胀冷缩厉害,后期维护就是个大麻烦。     电磁发射需要的是瞬间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不是普通水电那种稳定的持续供电。     要满足需求,就得配套大规模的储能设备,比如超级电容、飞轮储能。     这类装备价格吓人,可能比轨道本身还贵。     有专家粗算过,这样一个项目少说得几百亿,还不算后续的维护费用。     从战略角度考虑,这样的轨道也有短板。     它体积太大,固定在地面,敌方侦察卫星轻易就能锁定。     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很难承受。而且两公里的加速距离有限,发射过程中载荷要承受非常高的加速度,现在的材料和结构技术能不能抗住,都是疑问。     不过,大家并不觉得这是空想。     毕竟马伟明的经历就摆在那儿。当年电磁弹射刚提出来时,很多人也不相信中国能做出来,但他带队用了8年时间就把成果拿到手,还让几十位两院院士都竖起大拇指。     这次的高原轨道,虽然暂时搁置,但更像是对未来的一次前瞻性探索。     现在四川资阳已经建了世界首个超导磁悬浮电磁发射验证平台,能把火箭模型加速到超声速,还验证了储能、推进控制这些关键技术。     现在回头看,网友们也看得挺透:“设想没问题,就是当下技术还跟不上。”     科研往往就是这样,先有设想,再去慢慢攻克材料、能源、工艺等一个个难关。     也许十年、二十年后,等储能和材料技术再上一个台阶,这条“停在纸上的轨道”,真有可能一步步被建出来。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环球网

0 阅读:1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