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怎么越来越少了?1992年,中国有1100万头驴;2024年,只剩下146万,三十年间,超过八成的驴悄然“蒸发”,它们不是凭空消失,这背后是阿胶厂一年要吞掉400万到600万张皮...... 中国的驴在农业社会里曾是不可替代的劳动力。不像牛耕田那样慢吞吞,驴的耐力和适应性让它在山区和偏远地区成了运输的主力,农民们靠它拉磨、驮东西,甚至在一些地方,驴还是婚礼上的象征性“嫁妆”。 不过时代变了,机械化铺天盖地地来了,拖拉机、货车、摩托三轮取代了驴的工作岗位,驴也就从“主力军”变成了“备胎”,在农村的存在感一年不如一年。 但如果只是因为机械化而减少,那也不至于骤减到这个程度。真正让人警觉的,是阿胶产业的扩张。 阿胶这东西,古籍里早就写了,说它补血养颜、滋阴润燥,不少人对它的功效深信不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健康养生风潮兴起,阿胶又被炒得火热,身价水涨船高。 可问题是,阿胶的主要原料就是驴皮。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和媒体的报道,一家中等规模的阿胶厂一年就能消耗几百万张驴皮,而全世界的驴都不够它吃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阿胶产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国内驴的供给。为了填补缺口,一些企业开始从非洲等地进口驴皮,甚至连非洲多国也开始限制驴的出口,理由很简单,他们的驴也快被榨干了。 我们这边还在讲“驴皮熬胶、千年传承”,人家那边已经在担心畜牧业生态崩塌了。你说文化传承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如果把传承变成了产业掠夺,那就不只是文化的问题了。 更复杂的是,驴不像猪牛羊那样容易养殖。它的繁殖周期长、性成熟晚、哺乳期还特别长,一头母驴一年最多产一胎,有时候两年才下一头小驴。 再加上它性格温顺但警觉,一旦环境不适或饲养方式不当,就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养殖难度远高于家畜类。 这就导致即便有人想养,也不太敢大规模投入。投资回报周期长、驴价高位波动、疾病防控难度大,风险太多,农户和企业都不敢轻易下场。 于是,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驴皮更是成了“热钱追捧”的对象。有段时间,甚至出现了“买驴不如买皮”的现象,活驴价格还没一张皮值钱,活体被当成皮的运输工具,这怎么看都不是个健康的产业逻辑。 更何况,驴减少了之后,连带影响的还有民间文化、传统畜牧生态,甚至部分地区的交通方式和农耕节奏。 当然也有人说,那就大力发展养驴业呗,国家支持、政策引导、技术帮扶跟上,几年就能扭转局面。听起来很美,可现实却没那么理想。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愿意养大牲畜的人越来越少,养殖技术又跟不上;另一方面,驴的市场价格不稳定,今天高、明天低,投资人怎么敢下重注?要是政策一变,或者消费端不再追捧,谁来兜底?这些问题都是真刀真枪的现实考验。 “驴怎么越来越少了”,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但要解决却不容易。这不是单一产业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群体的责任,而是整个消费观念、产业结构、生态保护和政策引导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想要遏制驴的锐减,得从供给侧改革、消费端教育、行业监管等多个角度入手。驴不是可再生资源,尤其在目前缺乏高效繁育体系的情况下,把它当成工业原料来消耗,迟早要出问题。 说到底,让驴“活得下去”,不只是为了保住一种牲畜,更是为了守住一份生态、文化和理性消费的底线。 别等哪天,驴真的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我们才开始缅怀过去那1100万头驴的身影,那就晚了。 素材来源:驴的存栏量远低于市场需求,“安徽老字号”石塘驴巴这样应对 2025-09-24 21:00·大皖新闻
驴怎么越来越少了?1992年,中国有1100万头驴;2024年,只剩下146万,
沈言论世界
2025-09-29 14:45: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