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上,经济学家金刻羽呼吁推动全民消费,并拿日韩作榜样,她指出,虽然我们科技实力强、人工智能发展快,但只靠生产和出口无法实现真正富裕,只有依靠像日韩一样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成功。大家觉得她的观点靠谱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四十多年前,中国几乎一穷二白,但依靠勤劳的双手和庞大的劳动力,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大量出口产品到世界各地。靠着出口和制造业,中国创造了巨额财富,GDP稳居世界第二。 然而,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波动,单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不再稳妥。于是,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经济下一步该往哪走? 在这个背景下,天津论坛上经济学家金刻羽提出了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如果中国想真正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学一学日本和韩国,先成为消费大国。 为什么这么说?金刻羽指出,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轨迹很有借鉴意义。二战后,日本和韩国都从一穷二白开始,通过生产大量工业产品出口赚取外汇,积累国力。 当国民收入提高,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之后,国内消费市场迅速扩张,商场越来越多,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中国的现状有些类似,过去几十年,我们靠建工厂、搞出口,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居民消费占比长期徘徊在55%左右,比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根基还不够扎实,像踩着高跷走路,看似步幅很大,但一旦外部环境变化,风险就会显现。 金刻羽提醒我们,单靠生产和出口,无法实现全民富裕,也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循环。消费升级,才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 那日韩的经验具体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收入倍增计划”把国民收入提升和消费升级紧密绑定。 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每增加一元消费,产业链上可能带动三元甚至更多价值的创造。 韩国在九十年代则通过金融开放和信贷体系完善,让中产阶级提前消费住房、教育和服务,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扩张。 这些都说明,当人均收入跨过某个临界点,政策引导下的消费观念转变会产生乘数效应,能带动整个社会财富循环。 当然,照搬日韩模式到中国并不现实。首先,中国人口14亿,是日本和韩国总和的五倍多。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东部沿海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差距明显。 而且,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保持在40%以上,是欧美国家的两到三倍。老百姓存钱多、消费少,这不仅源自传统观念,更和看病贵、教育负担重、养老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喊“大家都来消费”空喊口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国真正成为消费大国呢?金刻羽的答案很明确: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增长必须跟上物价和经济发展,让老百姓手里的钱真能花得出去。 除此之外,要降低生活成本和风险,比如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教育保障和养老保障,让居民不必为未来焦虑,从而敢消费。 还有,要优化供给体系,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产业和服务业,让人们花钱有地方花、花得值。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消费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这其中,科技创新和消费增长并不冲突,反而是互相促进。 中国在新能源车、智能手机、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既满足国内消费,又能出口赚外汇,这就像同时打两场仗:一边让老百姓享受高质量产品,一边让国家经济稳步前进。 与其单靠外部市场,不如让国内市场先够大、够健康,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过,推动消费也要避免日韩的老路。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韩国年轻人高负债就是典型案例。过度依赖信贷刺激消费,短期看数据好看,但长期可能埋下风险。 中国必须在政策设计上更长远、更稳健,不能用短期的刺激手段冒险,更不能牺牲环境或社会稳定去换经济数据的漂亮数字。 目前,中国消费潜力已经显现。202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服务消费占比超过45%。这说明,居民消费意愿在提升,内需市场正在扩大。 但问题仍然存在,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青年失业率波动、房地产市场调整,这些都在制约消费能力的释放。如何在稳增长与促消费之间找到平衡,是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更重要的是,消费驱动经济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关系到每个人的获得感。如果老百姓真能在经济增长中受益,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收入增加,消费升级,企业创新,经济稳健。 反过来,这又能增强国家经济韧性,减少对出口和外部市场的依赖,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上,经济
不负赋墨尘
2025-09-28 19:42:36
0
阅读:66
太极罗宾汉
理想很丰满,美女你好骨感[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