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经两次证明,日本,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凶恶、最蓄意的破坏者!第一次是甲午海战,第二次是全面侵华,每一次都发生在中国即将完成蜕变的关键节点。 甲午战争那会儿的中国虽然落后,但毕竟开始了自我改造。 从洋务运动到北洋舰队,从铁路修建到近代工厂,虽然步子还小,可方向是对的。 甲午之前的二三十年,清政府虽然内忧不少,但在洋务派努力下,中国第一次真正有机会把现代工业体系搭起来。 按当时的条件说,如果半个世纪不出大乱子,中国完全可能有力量追上新兴列强。 结果甲午战争就像一把刀,直接捅穿了这点希望。 当时清政府投入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说白了就是清朝整个现代化军工的脸面。 可惜一战全军覆没,赔款割地更是把有限的建设成果一下抽空了。 战败之后,清朝财政彻底透支,连最基本的军工投资都成了奢望。 更讽刺的是日本靠着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瞬间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升级,把军备、教育、工业全都往上一推,还借此完成了金融体系的稳固。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被掐死,日本却在中国的血汗上腾飞,这一幕历史不能忘。 甲午的失败,清朝从此全面丧失了在东亚主导的地位,中国人开始明白,大国身份已经破产了。 这种失败对社会心理的打击,比赔款割地还可怕。 改革派加快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想要自救,但政局动荡、守旧派反击,清朝最后的自我修复机会也没了。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中国的近代化可能不会那么快成功,但至少不至于被彻底打断。 日本看准的就是中国动能正在聚积,所以才要狠狠出手,把中国打回不能翻身的境地。 要说破坏力,日本是算着时机来的。 再看第二次,也就是全面侵华。 结束军阀混战之后,从1927年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其实已经难得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时期。 统一局面逐步形成,铁路、金融、教育、工业体系都在重建,上海、广州、武汉这些地方的现代工业和城市化开始显出活力。 如果没有外部干扰,三十年代本来是中国现代化第二次真正可能起飞的窗口。 偏偏就在这个节点,日本决定一脚踩死中国的机会。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三省虽然地处边陲,但却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与资源基地。 日本一上来就直接吞掉,等于把中国刚刚搭起来的现代工业根基拔掉了大半。 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彻底被拖入十四年的全面抗战。 这十四年对中国的破坏,比甲午更惨烈。 根据当时的统计,日本侵占了全国超过一半的城市,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的大城市,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工厂、铁路都不是被炸毁,就是被掠夺走。 中国社会被硬生生打回了农业化、空心化,整个经济现代化的势头被彻底压没[了。 这场战争不仅毁了城市和工业,更毁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教育体系中断,科研基础荡然无存。 本来在二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一批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被战火打散。 抗战期间,大学不得不搬到西南大后方,虽然保住了一点学术火种,但对整个国家来说,现代化的连续性早就断裂了。 如果说甲午是掐灭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代火苗”,那全面侵华则是毁掉了“中国现代化的初步框架”。 而这一切,都是日本有计划地蓄谋而为。 日本军国主义的逻辑就是,如果中国现代化成功,那日本在东亚就没有位置了。 故而日本的战略选择有很强的蓄意性,它的目标并不是单单的扩张,而是要把中国压制在“永远追赶不上”的状态。 这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现实的教训,日本曾经两次蓄意破坏了中国的现代化,我们没法改变过去,但可以用未来告诉世界,这一套路已经彻底失效。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1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