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就说硅谷吧,每天早上街上全是匆匆忙忙的人,其中25万都是华人工程师,全往谷歌、英伟达、英特尔这些大科技公司跑。这些人不少是清华、中科大出来的高材生,差不多占了硅谷科技人才的一半。 再看看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美国半导体工程师群体中,亚裔占比超过35%,而其中华人又占了亚裔群体的大头,像芯片设计、制造工艺这些核心环节,华人专家更是扎堆。 说美国芯片产业离了华人玩不转可能有点夸张,但要想维持领先优势,还真少不了这群华人技术骨干的支撑。 这时候再品邱震海教授的话,“中国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就更有意思了。 美国的人才策略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张开双臂在全球“薅羊毛”。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全球顶尖人才堆出来的。 就拿芯片领域来说,美国会通过高校吸引、高薪挖角、科研经费扶持这三板斧,把世界各地的人才往自己怀里揽。 像斯坦福、麻省理工这些名校,每年芯片相关专业的国际学生占比能达到40%以上,其中不少来自中国、印度等科技人才储备丰富的国家。 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会被美国企业用优厚待遇留住,毕竟谁能拒绝硅谷的高薪、完善的科研设施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呢? 更狠的是,美国还擅长“精准狙击”行业内的顶尖人才。比如前些年台积电研发3纳米工艺的核心团队,就被美国企业以翻倍薪资、股票期权的诱惑挖走了不少人;韩国三星在芯片封装技术上的骨干,也有不少被美国公司挖墙脚的案例。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抢人”模式,让美国在芯片人才储备上始终保持着增量优势。 反观我们,虽然14亿人口基数大,但芯片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也就几十万,而且还面临着“培养出来留不住”的尴尬。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芯片专业毕业生中,选择出国深造后留在海外工作的比例超过20%,这些人里不乏顶尖院校的高材生,他们最终大多进入了美国的芯片企业或科研机构,这相当于我们在为别人做“人才孵化”。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现在也在大力引进人才啊。没错,这些年国内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政策,给补贴、给科研经费、给落户优惠,但和美国几十年积累的人才生态比起来,还是有点“后生晚辈”的意思。 美国不仅能提供更高的薪酬,更重要的是有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和创新氛围。 比如一个芯片工程师在美国,身边可能聚集着上下游的技术伙伴,想搞个创新项目,很快就能找到合作方和投资方;而在国内,有时候可能要花更多精力去协调资源。 这种生态上的差距,让不少人才在“回国还是留洋”的选择上,犹豫了脚步。 芯片断供我们还能靠国产替代慢慢突围,但人才的流失却是潜移默化的“失血”。 因为芯片产业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核心就是人。如果顶尖人才都被别人挖走了,我们就算造出了芯片,也可能在下一代技术竞争中落后。 就像尹志尧说的,他回国创业就是想把华人的技术实力留在国内,可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 美国靠着全球揽才,把人才红利吃了个饱,而我们要是只盯着自己的14亿人,不主动去全球人才池里“抢食”,未来在芯片领域的竞争,可能会比现在更被动。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我们就真的落后于美国了,毕竟华人在芯片领域的技术基因摆在那儿,只要我们能建好自己的人才生态,把待遇、科研环境、创新氛围搞上去,不仅能留住本土人才,还能吸引海外华人人才“回流”。 这两年国内芯片企业的薪资待遇已经向国际看齐,一些头部公司的核心工程师年薪能拿到百万以上,加上国产替代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不少海外人才已经开始回流。 但这还不够,我们得像美国那样,把“全球选才”当成长期策略,既要培养好自己的“子弟兵”,也要敢去全球市场“挖尖兵”,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比芯片断供更关键的人才暗战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27 14:49:52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