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号,俄罗斯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一句话直接炸了锅!他表示俄罗斯已经向中国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合同。 佩斯科夫说的这份史无前例的合同,毫无疑问就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正式协议,毕竟今年9月中俄蒙刚签完备忘录,这会儿敲定合同正好顺理成章。 要真说这份合同“史无前例”,可真不是佩斯科夫夸口,看看这最实在的规模就知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路线比已经通气的1号野多了。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恰扬金气田出发,一路向东穿过广袤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再进入蒙古境内,最后南下接入中国华北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全程算下来得有4000多公里,比1号的3371公里还多出近700公里。 更关键的是输气量,1号设计年输气量是380亿立方米,2号一上来就把目标定在500亿立方米,两条管道加起来每年能给中国送近9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量是什么概念? 查一下2023年的数据就清楚,中国全年进口天然气总量大概是1.09亿吨,换算成立方米差不多1500亿,等2号2030年前后建成通气,光俄罗斯这两条管道的供应量,就能占到中国进口天然气总量的近六成。 再往深了说,这份合同能落地,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中俄蒙三方摸爬滚打好几年的结果。 早从2014年开始,中俄就琢磨着修第二条天然气管道,一开始还没蒙古什么事儿,后来发现经过蒙古的路线比绕外贝加尔湖近了足足800公里,不光能省20%的建设成本,还能让蒙古从“过境国”变成“参与方”。 蒙古能拿到每年数亿美元的过境费,还能借着管道建设修一批配套的公路、电网,带动本国经济,这种“三方共赢”的模式,比单纯的中俄双边合作更稳。 就像今年9月的备忘录里写的,蒙古负责境内1200多公里管道的征地和基础施工,俄罗斯出气田开发技术和上游管道,中国出下游的接收站和管网建设资金,三方各司其职,连风险都分摊了,这才有了现在合同落地的底气。 从俄罗斯这边算笔账,这份合同更是解了燃眉之急。之前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基本靠欧洲,2021年的时候,欧洲占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72%。 可后来局势一变,欧洲忙着找美国、卡塔尔的天然气替代,2023年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直接降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时候东方市场就成了关键。 2022年底西伯利亚力量1号通气后,2023年就给中国送了153亿立方米,2024年上半年又涨了18%,这种稳定的增长让俄罗斯敢放手投2号。 更重要的是,这份合同用的是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不用再看美元、欧元的脸色。 2023年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已经到了48.4%,2号落地后,这个比例肯定还得涨,等于绕开了西方的金融限制,俄罗斯卖气拿到的钱能直接买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不用再换成美元存着担心被冻结,这比单纯卖资源划算多了。 站在中国的角度,这份合同更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这些年中国推进“双碳”目标,2023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已经到了8.8%,目标是2030年达到12%,可天然气自己产的不够,得靠进口。 之前进口来源里,中亚管道占30%,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占25%,俄罗斯只占15%,现在有了2号,俄罗斯能一跃成为最大进口来源国,来源多元化了,不管国际上怎么折腾——比如中东局势紧张推高气价,或者某些国家搞贸易限制,中国都有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就像2022年冬天,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到每千立方米3000美元的时候,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气价格一直稳定在350美元左右,这种“稳价保供”的好处,只有真用上了才知道。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没难度,最头疼的就是建设环境。 西伯利亚的冻土带冬天能到零下45度,夏天冻土融化又会让地面沉降,管道铺在下面很容易变形。 不过俄罗斯和中国早有经验,1号建设的时候,工程师用了“热棒技术”——在管道旁边插满中空的金属棒,冬天能把冻土的热量导出去,夏天能阻止外界热量进来,保证冻土不化。 2号虽然要经过蒙古的草原和山地,地质条件更复杂,但三方已经提前做了勘察,蒙古境内的管道会用防腐涂层和埋地保温技术,避免破坏草原生态,还能扛住风沙侵蚀,这些技术细节都在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没留什么隐患。 现在再看西方的反应,多少有点酸溜溜的。之前他们总说“俄罗斯能源会被孤立”,结果人家转头就和中国签了30年的长期合同,还拉上蒙古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圈。 以后再看东北亚的能源格局,这份合同肯定是绕不开的里程碑,毕竟能把4000多公里的管道修起来,还能让三方都满意,这种事儿,放眼全球也没几个能做到。
9月26日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俄罗斯正协助中国为收复台湾进行准备,俄军将利用其
【3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