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我要告诉全世界,俄罗斯有实力有能力应对所有威胁和挑战,如若不信,那就试试看” 2025 年克里姆林宫安全会议闭幕后一小时,克宫新闻厅内座无虚席。 佩斯科夫面对记者 “俄方是否会重启核武器试验” 的尖锐提问,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普京总统已明确,我们的回应将是军事技术措施,而非情绪化行动。” 这句话瞬间被各国媒体记录在册,而发布会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会议片段 —— 普京指着《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文本强调 “时间在流逝” 的画面,成了当天全球新闻的核心素材。 回溯几小时前的会议厅,氛围远比外界想象的冷静。 普京落座后,并未直接切入威胁回应,而是让工作人员分发了两份文件:一份是《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的全球核力量分布统计,另一份是俄战略火箭军近年演习的公开数据。 “截至 2025 年,俄已按条约要求将部署核弹头数量控制在 1550 枚以内,但美方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部署仍未透明化。”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拉夫罗夫随即补充:“过去三年,美方已推迟 6 次双边军控磋商,这不是战略稳定应有的态度。” 这种基于数据的理性陈述,与普京 2025 年 6 月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他谈及 “脏弹” 威胁时,语气明显带着警示:“任何极端手段都将引发对等反击,俄方不会给对手试错的机会。” 而此次会议上,他更多聚焦 “解决方案”—— 提出 “对等遵循限额一年” 的提议时,特意强调 “这不是妥协,而是为谈判创造窗口期”。 梅德韦杰夫在会后接受塔斯社采访时透露,会议闭门阶段,俄军方代表展示了新型洲际导弹的试射参数,但 “仅作为技术能力证明,而非威慑工具”。 会议细节的公开,很快引发国际社会的分层反应。 美国国务院当天发表声明,称 “俄方提议需建立在完全透明的基础上”,却未回应磋商推迟的问题;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则呼吁 “俄美尽快重启对话”,担心条约到期引发军备竞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 “支持一切有利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举措”。 而俄罗斯国内,《共青团真理报》以 “冷静的力量” 为题刊发评论,指出 “普京的表态既没夸大威胁,也没回避挑战,这是成熟大国的战略定力”。 鲜为人知的是,此次会议召开前,俄军方已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了部分战略力量动态: 2024 年第一季度,俄战略火箭军完成了 “亚尔斯” 导弹系统的部署调整,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在大西洋完成战备巡航。 这些公开信息,与会议上 “军事技术措施” 的表述形成呼应。 佩斯科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俄方从不隐藏自身能力,但也不会用武力胁迫谈判,我们需要的是平等对话的平台。” 如今,回看这场改变俄美军控谈判氛围的会议,其价值不仅在于 “有能力回应任何威胁” 的表态,更在于传递出 “理性对话优先” 的信号。 会议记录中那句 “不会用口头回应,而将以军事技术措施作答”,并非简单的强硬宣言,而是建立在数据支撑、方案提出基础上的战略沟通。 当下,联合国军控谈判仍在艰难推进,普京那句 “如若不信,那就试试看”,没有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反而成为推动谈判的清醒剂 。 它提醒着所有参与者,战略稳定不是口头承诺,而是需要务实行动的责任,而俄罗斯,早已做好了应对一切可能的准备。 信源:《普京称俄罗斯将以军事技术措施回应任何威胁》·新华社·2025-09-23
普京发动的俄乌战争,客观上说是给俄罗斯人民的一份厚礼。它让俄罗斯人民看清了俄罗斯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