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男子坚持要给刚出生3天的女儿开刀放血,他割开女儿后背溃烂处,挤出黑血块,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妻子吓得瘫软在地,他却因此攻克了致死率100%的皮下坏疽症。 1948年,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医疗条件差到什么地步?很多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个小病的,当时都能要人命。尤其是一种叫“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病,简直就是小婴儿的催命符。 这病有多可怕?它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感染从皮肤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脓包开始,然后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皮下的脂肪和筋膜组织大片大片地坏死、液化,形成黑色的烂肉。孩子会高烧不退,迅速陷入败血症和休克,一旦确诊,基本上就没救了,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当时的医生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消逝。 就在这种背景下,张金哲的女儿出生了。作为北大医院当时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张金哲初为人父的喜悦并没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发现,女儿的后背上出现了一个小红包,而且迅速变黑、溃烂。凭借职业敏感,他心里“咯噔”一下——坏了,是皮下坏疽。 这个诊断,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晴天霹雳,更何况他自己就是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他查遍了当时所有的医学书籍,用了最好的抗生素——盘尼西林(青霉素),但女儿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溃烂的面积反而越来越大,小小的身体眼看就要被病魔吞噬。 眼瞅着孩子奄奄一息,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几乎要崩溃了。而张金哲,在巨大的悲痛和压力下,脑子里却在飞速地运转。他想,西医的办法都试过了,没用。那中医呢?中医里有“排脓”和“去腐生肌”的说法,就是要切开引流,把坏死的东西弄出来。但对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动刀,风险太大了,没人敢这么干。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极其偶然的场景,给了他一道闪电般的灵感。有一天,他路过一个菜市场,看到一个鱼贩正在“刮鱼鳞”。鱼贩手起刀落,一片片鱼鳞被干净利落地刮掉,露出下面新鲜的鱼肉。 张金哲瞬间顿悟:这坏死的组织不就像这鱼鳞吗?它们已经死了,附着在健康的组织上,不断释放毒素。药物之所以没用,是因为根本渗透不进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像刮鱼鳞一样,把这些“死鳞”——也就是坏死的组织,彻底、干净地切除掉! 他把这个大胆的设想告诉同事和领导,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太冒险了!”“孩子那么小,怎么经得起这么大的手术?”“万一出事,你怎么交代?” 说实话,这些担忧张金哲何尝不知?手术刀下躺着的,不是别人,是他的亲骨肉啊。但他更清楚,不这么做,孩子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于是,他做出了那个让妻子吓得瘫软在地的决定:亲自给女儿手术。 1948年的手术室,条件简陋得无法想象。没有无影灯,没有先进的监护设备,甚至可能连麻醉都非常初级。张金哲的妻子在门外泣不成声,手术室里,张金哲拿着手术刀,手却异常地稳。 他轻轻地划开女儿后背上那片已经发黑硬化的皮肤,一股恶臭扑面而来。他顺着坏死组织的边缘,一点一点地切,小心翼翼地分离。然后,他用手轻轻挤压,一团团半凝固的、散发着恶臭的黑色血块和脓液被挤了出来。这个过程,对一个父亲来说,每一秒都是煎熬。他清理掉所有看得见的坏死组织,直到露出下面渗着血的、相对健康的粉色肉芽。 手术做完了,但所有人的心都悬着。这么小的孩子,创面这么大,能活下来吗? 奇迹发生了。清除了病灶之后,配合药物治疗,女儿的高烧开始慢慢退去,精神也一天天好转。几天后,当看到女儿伤口上长出了新鲜的肉芽时,张金哲知道,他赌赢了。他从死神手里,硬生生把女儿抢了回来。 这件事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张金哲总结了这次经验,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治疗方案,“大面积清除坏死组织”,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清创术”。他把这套方法用在其他患儿身上,效果立竿见影。 就这样,一个死亡率100%的绝症,被一个“狠心”的父亲用一把手术刀攻克了。 这件事情之后,张金哲的人生轨迹也彻底改变了。他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不是成年人的缩影,儿童的病有其独特的规律,需要专门的医生和学科来研究。 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全新的领域。1950年,他一手创建了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小儿外科,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他就像一个拓荒者,从零开始,建立病房,培养人才,制定规范。他发明的各种手术方法、设计的各种医疗器械,很多都以“张氏”命名,沿用至今。 到了今天,小儿外科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得益于张金哲院士和一代代小儿外科医生的努力,像“新生儿皮下坏疽”这样的疾病,只要及时就医,治愈率已经非常高。 张金哲院士在2022年以102岁高龄辞世,他的一生,救治了无数的中国孩子。他常常说:“医生看病,不是看‘病’,而是看‘病人’。” 他对待每一个小患者,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连医生都解释不清了”!8岁男孩被银环蛇咬伤送进ICU抢救,到医院时已陷入深度昏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