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到底是天命还是人祸? "关二爷那么厉害,咋会败在东吴手里?肯定是刘备不救!"另一个反驳:"他自己太傲,活该!" 一、他的"性格暗礁",早就在历史里标好了代价 《三国志》里评价关羽"刚而自矜",四个字道破天机。这股子傲气,成了他命运的导火索。 第一桩:一句话,把盟友逼成死敌 公元219年,孙权派使者为儿子求娶关羽之女。搁现在,这是两家大佬结秦晋之好。结果关羽当场翻脸:"虎女安能配犬子!" 您可能觉得,不就是句气话?但在三国,这不是打脸,是撕合同。孙权是什么人?熬死了曹操刘备,能忍合肥打了十几次亏的主。关羽把他的尊严踩在地上,孙权不反才怪。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孙权连犹豫都没有——你不仁,我不义。 第二桩:对下属太苛,大难临头没人扛 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是刘备起兵时就跟着的老部下。关羽北伐时让他们留守,可稍微出点差错就骂"还当治之"(回头收拾你们)。 《三国志》里记着,糜芳当时管江陵粮草,因为后勤没跟上,关羽放话要治罪。俩人心想:跟着你拼命,不如投降保命。结果公安、江陵两座重镇,说献就献了。 第三桩:太把自己当"武圣",战略上犯了糊涂 《隆中对》早说了,荆州是蜀汉的"北大门",得稳着守。可关羽觉得"老子能打",偏要主动北伐襄樊。 他确实赢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高兴得太早:荆州城里留的全是老弱残兵,主力全拉去前线了。吕蒙白衣渡江时,城里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二、历史没如果,但这三个"转折点"本可以改写 咱们不妨做个"假设实验",看看哪些坎儿能跨过去。 转折点1:对盟友,少点"老子天下第一" 当年孙权提亲,要是关羽说句"两家结好,共抗曹操",孙权大概率不会急着抢荆州。后来吕蒙装病、陆逊递谦辞,关羽要是多派斥候盯着江东,偷袭也未必能成。 转折点2:对下属,别把"应该"挂嘴边 糜芳真不能留?其实只要关羽平时少摆架子,哪怕给句"辛苦你了",俩人未必敢降。现在带团队不也这样?任务再急,也得哄着骨干,不然关键时刻掉链子。 转折点3:团队得有"补位意识" 最让人唏嘘的是刘封孟达。他们驻守上庸,离荆州就几百里。要是刘备说句"给羽哥派点援军",或者诸葛亮提前调赵云去守江陵,关羽根本不会困死麦城。 可当时的刘备,一门心思等关羽打胜仗,压根没意识到荆州已经危如累卵。 三、影视里的关羽之死,藏着我们对英雄的误解 老版《三国演义》拍关羽败亡,镜头总在"义"字上打转——麦城突围时,他骑赤兔马挥长刀,最后落马被擒,宁死不降。这种处理,把悲剧归为"天命",像个英雄最后的浪漫。 但新版《三国》偏要撕开这层滤镜:关羽被俘后跪地求饶,被孙权斩首。观众骂"毁经典",可细想,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真实?英雄也会犯错,也会孤立无援。 结语:关羽教我们的,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说关羽之死能避免吗?我的答案是:能,但需要他和自己较劲。 他的傲气,让他看不见盟友的怒火;他的苛责,让他失去了下属的支持;他的冒进,让他忽略了后方的漏洞。 他的故事没变,变的是我们从中读到的东西。与其纠结"如果他能...",不如记住:再锋利的刀,也需要鞘;再厉害的人,也需要队友。
关羽之死,到底是天命还是人祸? "关二爷那么厉害,咋会败在东吴手里?肯定是刘备不
五代十国志
2025-09-25 20:04:42
0
阅读:23
天道酬勤
襄樊之战厉时3个月,关羽作为一方统帅,竟然和刘备没有任何联系,关羽手下也没有像庞统法正诸葛亮这样有大才的军事,完全油关羽心情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