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邓稼先这人,一辈子就是为国家核事业豁出去的。1924年生在安徽书香门第,早年上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去美国普渡大学拿了博士。1950年,眼瞅着祖国需要人,他扔下美国的好日子,收拾行李就回国,进了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从核物理基础研究干起。1958年,国家决定自力更生搞原子弹,他被点将,调去核基地当理论总负责人。那时候条件苦,团队在帐篷里算公式,他带头通宵,铅笔头都磨秃了。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他亲自去现场,盯着数据确认一切正常,那一刻中国站起来了。接着氢弹也跟上,1967年6月17日成功,他擦把汗,继续推中子弹研究。隐姓埋名28年,风沙里扛辐射,坚持一线,1980年后当中科院副院长,还在北京办公室敲桌子讨论国际核动态。到1985年,癌症找上门,他做了切除手术,可脑子里还是核事业。 于敏呢,跟邓稼先一样,是核物理的顶梁柱。1926年生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进北大物理系,1950年进中科院,从原子核理论入手。那时候国内这块空白大,他用云雾室搞实验,推导等离子体方程,填了不少坑。1957年,他带头核物理理论,办公室里算盘打得啪啪响。1961年起研究受控热核反应,通宵计算眼睛红肿。1965年调核基地,负责氢弹理论,他提了个创新方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模型,两年就从原理到实战。1967年氢弹炸了,他指导年轻人用计算机终端验证数据。之后深化小型装置优化,1970年代领导计算组,在基地审数据表,比划坐标轴,推动核武器小型化。于敏作风严谨,简历就13个字,却干出惊天事,为氢弹突破立大功。 说起1986年那份建议书,得从邓稼先的病说起。1985年8月他切直肠癌,次年3月又手术,辐射后遗症让他痛得直冒汗。可他不歇着,忍痛拉上于敏,联名写《关于我国发展核力量的几点建议》。这份书直戳要害:世界核弹理论已近极限,大型核武器空间小了,重点得转计算机模拟和小型试验。邓稼先在汽车轮胎圈上写初稿,化疗后脸色白得像纸,还坚持修改。于敏看完,马上跟上,两人逐页推敲,添模拟方案细节,强调实验室验证和预算分配。4月2日,于敏捧着文件去中央,解释国际趋势和中国路径。中央很快批了,启动863核试加速计划。这建议不是空谈,基于他们30多年经验,从1964原子弹到氢弹,一步步积累的计算难题,全融进去了。国外大国奔跑,他们不能落后,不然就挨打。这份书,成了中国核战略蓝图。 这份建议书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核武器发展上。1986年后,团队按计划优化流程,采购计算机设备,跑模型验证小型装置。基地戈壁上塔架组装快了,工程师固定仪器,数据仪嗡嗡转。累计多项验证,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战略武器搞出来了,中子弹技术也掌握了。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试验在罗布泊,指挥中心屏幕闪数据,爆炸后确认读数。次日,国家宣布从7月30日起暂停所有核试验,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代表起身致意。这暂停不是停步,而是建议书精神的延续,转向模拟和理论深化,避免掉队。邓稼先预见瓶颈,于敏推创新,两人合力,让中国核事业平稳转型,从自力更生到跟上步伐。 邓稼先的结局,挺让人唏嘘。1986年春夏,病情恶化,北京医院他卧床,护士换输液瓶,他转头看一眼。7月29日下午2时,他在北京走,62岁。追悼会同志肃立,遗体盖党旗,棺木推进。于敏赶来,扶棺沿站半天。此后,于敏继续领核理论,1990年代在北京审报告,指导后辈计算。2018年后他少出门,家中书架资料堆山。2019年1月16日,北京医院他闭眼,93岁。追悼上科学院领导致词,同志鞠躬。两人贡献载史册,核事业因他们规划,少走弯路。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小史论过去
2025-09-25 13:11: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