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也不会打到中国去,可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此战,将志愿军英勇奉为壮举,言外之意是被打服了,此战更是中国的崛起之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七十多年,这场战争却依然不断被人们重新回望,很多人把它称作新中国最关键的一战,因为那不是远在海外的战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家门口的危机,1950年秋天,战火从三八线蔓延开来,以美国为首的军队一路北推,直逼鸭绿江,即使中国刚刚站稳脚跟,也无法对这场威胁视而不见。 那时的新中国,局面极为复杂,国内的工厂大多还破败不堪,城市和乡村都在恢复基础秩序,百姓急需一个安稳环境来过日子,可巨大的危险近在咫尺,美军飞机已经多次飞临东北边境,炸弹投到了中国村庄里,谁都明白,如果敌人真把兵力压到鸭绿江边,整个东北重工业基地就会陷入直接的威胁,对于刚刚建立的国家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于是,是否出兵已不再是是否“愿意”的问题,而成了“必须”作出的选择。 单从纸面力量来看,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当时美国的工业产值是中国的数十倍,钢铁产量更是完全不可比,美军拥有庞大的舰队、庞大的空军,还有不容忽视的核武器,而中国军队经历多年战争,装备简陋,后勤条件艰难,把这些数字摆在桌面上,任何理性推算的结果都会告诉你,中方胜算渺茫,然而,历史往往不会按照数字演绎,战争很快证明,真正支撑战局的,是那些数字之外的东西。 长津湖的雪夜是一个典型场景,美军依赖火力和装备,但始终想不通,为什么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中,中国士兵仍旧能够保持战斗姿态,冰天雪地里,志愿军战士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食物,却依旧冲锋不止,付出的代价巨大,可那份意志,往往让敌人心里发怵,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上甘岭,美方几乎动用了能调集的一切火力,山头被覆盖式轰炸,甚至整座山体都被削低,按照美军一贯的作战逻辑,没有单位能在这样的火力下坚持,可他们面对的,却是一批批再度出现的身影,阵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最终却没能撕开志愿军的防线。 如果说坚韧是志愿军的最大特点,那么巧思则是另一秘密,由于装备不如人,战士们就在地下开辟复杂工事,依靠坑道和暗堡进行防御,美军的飞机和大炮再厉害,也很难完全摧毁这种防御体系,冷枪冷炮的战术同样让对手头疼,狙击手偶尔一枪,就足以逼得敌军不敢轻易暴露,正是这些实用又出乎意料的战法,让火力再强的一方屡屡陷入僵局。 美国人后来为此困惑不已,几十年间写下三千多本著作来研究这场战争,他们在书里探讨的不只是战术,更想理解一种超出常理的战斗力,为什么一支在物质条件上远远落后的军队,可以一次又一次打乱他们的计算?而背后最根本的答案,正是那股源自民族存亡的决心,面对保家卫国的战士,再多的推演和计算都显得苍白。 这场战争的震动不仅限于战场,志愿军顽强作战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态度随之发生了转变,此前,很多西方国家仍把中国当成一块松动的版图,以为随便施压就能取得想要的结果,然而,鸭绿江边的坚守彻底打破了这种幻想,面对美国为首的强大阵容,中国硬是把对手阻了回去,世界不得不承认,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并非想象中的脆弱,西方媒体的评价开始改变,从轻慢到整个语气的改观,中国逐渐被看作必须正视的力量。 同一时期,苏联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转变,起初,斯大林对中国能否坚持还心存疑虑,但志愿军的表现改变了他的判断,战后不久,苏联便大规模援助中国,其中有一百五十多个重要工业项目,从机床、汽车,到航空、军事工程,这些援助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换言之,抗美援朝不仅打出了国威,也间接加快了国家经济和国防体系的建设。 更深远的变化还体现在外交舞台,往后几年,无论是在日内瓦,还是在万隆,中国代表的声音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平共处等理念逐渐传播开来,这背后都与抗美援朝奠定的国际地位有关,换句话说,朝鲜战场上的坚持,不只是一场胜利,而是让中国在世界体系里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一步。 很多年来,总有人反复争论,中国是否非得出兵不可,可是放到当时,答案几乎无可回避,敌人的轰炸已经落在了中国土地上,如果继续退让,不仅是东北,整个国家都要面对危险,历史早已留下过深刻的教训,半个世纪前,入侵者就是利用朝鲜半岛逐步渗透到中国腹地,造成难以磨灭的苦难,一旦重蹈覆辙,付出的代价必然比朝鲜战场更惨重,因此,选择在鸭绿江边迎战,本质上是为了把灾难挡在国门之外。 信息来源:《那一仗,打败的是美国人,震撼的是日本人》,太行英雄网,2021年9月30日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