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团访华之际,美军连射4枚洲际导弹示威,结果下一刻彻底尴尬   美国两党议员

天天纪闻 2025-09-24 16:45:01

美议员团访华之际,美军连射4枚洲际导弹示威,结果下一刻彻底尴尬   美国两党议员团打着对话的旗号来华,美军却在同一时间通过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连续试射4枚潜射洲际导弹。美媒普遍表示,这是在向东大方面“示威”,因为五角大楼认为在核潜艇和核武库方面对东大具有“显著优势”。   美军选在这个时间点试射导弹,本想营造一种“谈不拢就动手”的威慑氛围。要知道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基核力量的核心,每艘可携带24枚“三叉戟”潜射导弹,此前美军多次拿它作为威慑筹码。   这次特意选在议员团访华的窗口期行动,五角大楼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文武搭配”的戏码,给中方施加心理压力,仿佛在说“对话可以,但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美媒更是添油加醋,称这次试射“完美展示了美国的核打击能力”,还渲染“东大方面无力应对”的论调,可他们没料到,打脸来得比导弹飞得还快。   还不等东大方面作出任何反应,外网社交平台上就炸了锅,让美军彻底陷入了尴尬。   不少知名军事博主很快盯上了这次试射,他们把意外拍摄到的导弹尾焰视频、美军发布的含糊其辞的通报,还有国际航空航天信号监测网抓取的数据放在一起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了天大的破绽。   这些被美军吹得神乎其神的“威慑利器”,竟然全都是没有装药的训练弹,不仅战斗部空空如也,就连发动机参数、飞行轨迹都和实弹存在明显差异。   有博主直接放出对比图,训练弹的红外信号强度比实弹弱了30%,而且在飞行到预定射程一半时就开始减速制动,这和“三叉戟”实弹那种一往无前的弹道特征截然不同。   要知道训练弹和实弹的区别可不是小事,根据公开资料,导弹训练弹虽然会复刻实弹的尺寸、重量和气动外形,甚至制导系统都力求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战斗部,动力装置也做了特殊处理,目的是为了降低训练成本,关键零部件还能回收重复使用。   可美军这次把训练弹当实弹来“示威”,就好比拿着玩具枪去威慑别人,一旦被戳穿,威慑力瞬间变成了笑柄。   有军事专家在社交平台上调侃,“要是真爆发冲突,美军难道也打算用训练弹来打仗?”更尴尬的是,国际航空航天信号监测网早就把这些数据同步给了相关国家,美军这点小把戏根本瞒不住人。   美军之所以敢这么糊弄,可能是觉得普通人分不清训练弹和实弹的区别,可他们忘了现在是开源情报时代,军事博主们手里的监测工具比几十年前专业多了。   就像美国自己的Milstar军事星卫星通信系统,能在导弹发射后数十秒内捕捉到尾焰的红外辐射,更别说民间的信号监测爱好者了。   这次试射的导弹尾焰视频在网上传开后,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火焰颜色比以往实弹试射时偏淡,这正是训练弹燃料燃烧不充分的典型特征。   还有人扒出美军历年的试射记录,发现最近三年来,美军公开的“战略威慑”试射里,有60%用的都是训练弹,说白了就是想省钱又想摆架子,结果这次在最关键的时刻露了馅。   这边美军还在嘴硬,说“训练弹试射也是威慑的一部分”,可另一边美媒已经开始拆台了。   有美媒爆料,美军之所以不敢用实弹,一是因为实弹试射成本太高,一枚“三叉戟”实弹造价超过5000万美元,4枚就是2亿美元,现在美国军费虽然看着多,但大部分都花在了航母和战机上,核力量这边早就捉襟见肘;   二是怕引发真正的误判,要是真在议员访华时射实弹,万一被误读成开战信号,那可不是五角大楼能收场的。可他们千算万算,没算到训练弹的猫腻会被扒得底朝天,原本想秀的肌肉变成了松垮的肥肉。   更讽刺的是,就在美军试射训练弹闹笑话的同时,北京的议员会谈正取得积极进展。   9月23日,王毅外长会见代表团时明确表示,中美需要坦诚沟通、相向而行,而不是搞威慑施压。代表团成员也不得不承认,“对抗没有出路,对话才是正道”。   美军这种一边喊着对话一边搞小动作的行为,不仅没起到威慑效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心虚。要是真有他们吹的“显著优势”,何必用训练弹来凑数?要是真有底气,何必在议员访华时偷偷摸摸搞动作?   这件事说到底,就是美国霸权思维的一次拙劣表演。他们总想着用军事威慑来掩盖外交上的底气不足,用秀肌肉来弥补战略上的焦虑,可时代早就变了。   现在的国际社会不是靠几颗训练弹就能吓住的,也不是靠耍小聪明就能蒙混过关的。   美军这次的尴尬闹剧,恰恰说明搞“威慑外交”已经行不通了,与其把精力花在这些自欺欺人的把戏上,不如好好坐下来和中方坦诚对话。毕竟,真要比实力,靠训练弹撑场面可撑不了多久;   真要谈合作,靠威慑施压也换不来真心实意的沟通。美军这次偷鸡不成蚀把米,也算是给五角大楼上了一课:别再玩这些虚头巴脑的花招了,实实在在做事才是正道。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