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3 20:44:26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这场战争有一个赢家,两个输家,其中一个国家比老美输得还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很多西方人还把这个东方国家看作落后的旧模样,可志愿军一旦跨过鸭绿江,用极为有限的装备把当时的头号强国挡在边境之外,全世界的目光都不得不重新评估,那种从被轻视到被正视的转变,不靠谈判、不靠外交辞令,而是用成千上万士兵的血与骨换来的,在冰雪严寒里啃冻土豆,在坑道里忍饥挨炸,这些艰苦的场景一方面让中国人认清了自己必须依靠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让对手意识到,这个国家绝不是可以任意欺凌的存在。   而战争的作用远远不只是一时的声望,对刚成立的国家而言,这是最真实的训练场,大规模现代战争中如何组织补给,如何进行跨军种协同,如何调度有限的弹药和装备,这些经验不是演习能替代的,通过实战,中国逐渐积累了现代国防的雏形,甚至连从苏联进口来的武器,都在车间里变成了仿制图纸,进而转化为生产能力,从前只能依赖进口的军工体系,逐渐摸索出独立发展的路径,这种成长是长期性的财富,比一场胜仗本身更持久。   同时,中国通过这场战争赢得的不仅是自身的安全感,还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示范效果,当时亚洲、非洲、拉美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都在摸索解放之路,他们看到一个摆脱外来统治不久的国家,竟能与美国这样的强大对手正面抗衡,而且还能打出成果,这样的榜样无疑增添了他们争取独立的信心,这种精神层面的溢出效应,远远超出了半岛的战场。   再看美国,很多人直观印象是,美国没能实现预定目标,确实,它原本希望趁势把半岛整个纳入掌控,甚至一度想把锋芒伸向邻近的中国东北,然而经过几年的胶着,战线依旧停在了三八线附近,看似跟战前区别不大,更棘手的是,那种二战胜利后“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光环,在此役遭遇巨大挑战,全球舆论都在议论,拥有先进飞机、坦克和“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军居然未能击败装备落后的对手,这对美国来说确实算是一种挫败。   然而,如果只看到短期的困境,就低估了美国的战略调整能力,正是这场战争,让美军能够长期部署在东亚,韩国成为美国永久的重要盟友,日本在战争的军事需求推动下,经济快速复苏,美军在日本群岛的基地也趋于稳固,可以说,美国借助这场冲突把触角彻底伸进了亚太,并且建立起持续数十年的战略网络,军工体系也趁机加速,战场上应用的新型飞机、坦克,战后很快进入规模化生产,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还带动了整个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这场战争强化了与西方阵营伙伴的纽带,战争提供了一个“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帜,美国扮演的就是领头者,一旦盟友怀疑领导者是否可靠,那么很多合作将松动,可在朝鲜半岛,美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承诺的履行,尤其是在韩国问题上始终没有退缩,这进一步稳固了它在盟友眼中的地位,所以说,美国虽然在前线吃了亏,但在战略层面却得了不小的利好,既把力量锁在东亚,又巩固了西方盟主的身份,这些都是长效的收益。   真正的隐形输家,其实是苏联,一开始,苏联对战争的态度是有私心的,它默许朝鲜的行动,盘算着利用半岛的地缘优势牵制美国,同时也希望借机让中国卷入,进而形成对自己的依赖,可等到冲突升级,苏联自己并没有直接投入地面力量,提供的多是二战时期余下的装备,不仅数量有限,还要记账收款,甚至先进的步枪与飞机都不敢随便给出,唯恐被美军缴获,那些派出的飞行员,只被允许在限定空域内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谨慎,这种做法在盟友眼中显得过于精打细算。   从表面看,苏联好像没付出多少兵员伤亡,可它失去的东西远比消耗的武器更多,首先是形象,志愿军在前线拼命,而苏联在后方计较得失,这让“社会主义阵营保护者”的口碑大打折扣,其次是战略局势的逆转,原本想借这场冲突获得在东北亚的主动,如今结果却是美军长期驻守三八线以南,美国航母在日本海定期巡航,这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造成持久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压力,苏联不得不在之后的年月里不断增加军费,这直接成为其经济负担的重要来源之一。   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失去了对中国的绝对掌控,苏联早就设想,中国会因为战争的压力和损耗更加依赖自己,可是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凭借自身力量打出了底气,自然不愿再事事顺从,从此之后,中国与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开始频繁分歧,直至彻底分裂,对一个试图维持“阵营老大哥”地位的国家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不但没能强化盟友的服从,反而培养出一个能挑战自己权威的伙伴,这样的结局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阅读:164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