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遭“羞辱”一幕:在美弃车步行,难道是因为“祸从口出”? 2023年9月,纽约街头上演了一场让法国总统马克龙汗颜的“步行秀”。 联合国大会期间,全球目光聚焦,领导人的排场通常是顶格待遇,结果马克龙却被美国警察拦在车里,最后只能一脸无奈地下车,沿着热闹的街头走了三十分钟。 这一幕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这只是巧合,也有人忍不住要问,法国总统被晾在马路上的背后,真的是因为他的那句“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吗? 说起来,这事还真不简单。联合国大会期间,纽约的安保就像铁桶一样,特朗普的车队路过,整个曼哈顿都要为他让道。 偏偏这天,马克龙刚好赶着要回法国大使馆,结果车队被拦,法国总统下车试图和警察打个招呼,换来的却是标准的“礼貌拒绝”。 有人拍到了这段画面,马克龙还在笑着解释,但警察压根不买账,最后只能靠着两条腿,走了整整半小时。 当天网上炒得热闹,推特上的相关话题讨论量飙到百万,不少法国网友大呼“丢人丢到家”,也有人调侃说,“总统都得走路,咱们平头百姓还有啥说的”。 外人看来,领导人被堵车这种小插曲在国际场合算不上什么大事,可偏偏这一次的“步行”有点不寻常。 一般情况下,各国领导人出门都是前呼后拥、特权优先,像马克龙这样被美国警察挡住车门的场面,多少有点“外交礼仪缺失”的意味。 对比之前的惯例,美国历届总统都喜欢用“排场”来彰显主场身份,特朗普更是其中的高手。于是,有人开始琢磨,这是不是因为马克龙在大会上“说错了话”,让美国人顺势给了一个下马威? 其实,早在这次联合国大会前几天,马克龙就已经高调宣布,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下子踩中了美国的“红线”。 特朗普对巴以问题的态度向来强硬,他直接表态说法国这是“在给哈马斯送礼”,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法国成了欧盟第一个公开跟美国分道扬镳的主要国家,这个动作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美国主导下的秩序向来讲究“同仇敌忾”,突然有人唱反调,免不了要被点名批评。特朗普做事一向喜欢用点“小手段”,不管是打贸易战还是外交场合的小动作,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有人说,马克龙这次的“步行”就像是被“教训”了一下,给法国提了个醒:在美国的地盘上,别想着太出风头。 不过,政治这东西,从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有人觉得这不过是美国例行公事,纽约警察本来就得听总统的,谁让你赶上了特朗普的车队? 也有人觉得,这背后多少有点“政治味道”。毕竟,法国这次的表态确实让美国有点下不来台,尤其是在中东问题上一向敏感的时刻。 老特这种“睚眦必报”的风格,国际社会早就见怪不怪。可话说回来,法国也不是吃素的,马克龙被挡在大街上,脸面上可能有点挂不住,但回头一看,欧洲不少国家马上跟进,德国、西班牙也接连公开支持巴勒斯坦国。 美国想用小动作“敲打”盟友,结果反倒让法国在欧洲盟友面前抬了头。 这场看似简单的“步行”,其实背后藏着大国博弈的影子。法美关系本来就有点别扭,这几年法国一直在强调“战略自主”,不想什么都跟着美国的节奏走。 中东问题就是个试金石,法国一出头,美国立马警觉。特朗普的风格就是——你不听话,我就让你难堪一点。 可欧洲国家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敢于“说不”,不再一味跟着美国亦步亦趋。法国这次迈出的步子,可能会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怎么对待这些老牌盟友。 法国国内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民调显示大多数人对美国的做法表示愤怒,觉得自家总统受了委屈,但更多人觉得,这种“吃亏”也未必不是一种外交上的“赢面”,毕竟敢于坚持立场,才有话语权。 再看中东,马克龙在后续会晤中反复强调,加沙问题必须有全面解决方案,不能只听一方的声音。 法国这次的表现,被不少国际媒体评价为“有韧性”,哪怕受点“委屈”,也要把自己的态度亮出来。 这种大国之间的“小插曲”,有时候正是改变格局的关键点。一件小事,往往能折射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世界局势就是在这些细节中悄悄发生转变。 回到这次的“步行事件”,说它是“羞辱”,不如说是大国博弈下的一个缩影。马克龙“祸从口出”也好,巧合也罢,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国际舞台上,话要说到点子上,路也要走得稳当。 未来欧洲的外交声音大概率会越来越独立,美国也许得学着适应盟友的新脾气。外交,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领导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有时候影响的可不只是当天的路怎么走,更是世界格局怎么变。 参考资料:特朗普车队经过,马克龙被拦下,当场致电特朗普:都是因为你 2025-09-23 22:15·京报网
美媒:美国再一次为中国开路美国媒体自己都说了,这回又给中国“开路”了。事
【55评论】【33点赞】
用户10xxx45
2023年,特朗普不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