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搬进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骂他 “疯了”:放着庄稼不种偏去治沙。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是当时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红水村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的红水村,风沙把日子逼得够呛。 风一起,沙子像骑墙一样压过屋顶,刚种下的庄稼常常被连根拔起,庄稼地几乎没活路。 王银吉看着沙丘一天天往良田逼,心里急得慌:“不能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沙子吞了。” 可当他提出要治沙时,妻子第一反应就是反对:“俩娃要上学,一家人还得吃饭,把钱都投进沙漠,咱咋过日子啊?” 关键时候,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拍了桌子:“娃子,你干吧!我支持你。” 有了父亲撑腰,王银吉放心了。 他卖掉牲畜的钱,除了买骆驼,全都换成了麦草和树苗。 正月十六那天,父子俩迎着刺骨的寒风,背着比人还高的麦草进沙漠,开始扎草方格固沙——挖坑、铺麦草、压实,一排排稳住流沙。 沙漠里的日子比想象中难上百倍。 他们在沙地上挖了个两米深的地窝,10平方米隔成三间小屋,沙土炕、简易厨具就是全部家当。 没有窗户,白天也得点灯,风沙大时门口会被堵住。 最头疼的是水,王银吉每天牵骆驼往返三公里,一趟两三个小时,一天要跑三四趟。 浇水时,他蹲在地上,用小勺一勺勺浇,连洗菜水都攒着浇树坑。 种树更是难事,第一批树苗,第二天大部分就被风埋了或被拔起,成活率低得可怜。 王银吉不甘心,每天盯着沙漠看风向、摸沙性,还特地去古浪县取经。 后来,他和家人发明了“沙木枪”,一头刨坑、一头打眼,把树苗根扎进沙下五六十公分,省力又保水,第二年成活率直接飙到七成多。 治沙的苦没压垮他,但命运给了最沉重一击。 2005年,全家忙着治沙,14岁的小儿子查出脑瘤没能及时治疗,。 临终前,孩子拉着王银吉的手说:“爹爹,你一定要把沙漠治绿,治不绿的话你对不起那片沙漠,也对不起我。”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扎在王银吉心里,他把儿子埋在沙窝旁,转身又去拿工具继续干活。 从那以后,王银吉更拼了。 他带着父母、妻子扎根沙漠,妹妹辍学回来帮忙做家务。 累了就坐在沙地上歇会儿,风一来就钻进地窝棚躲一躲,手上被树苗刺得都是伤口。 地窝棚一住就是八年,他打趣说自己住的是“一室两厅的纯正土屋”。 慢慢的,沙漠真的绿了起来。 150多万株梭梭树、500多万株花棒扎了根,9600多亩沙地披上了绿色。 风小了,沙少了,曾经骂他疯子的村民也佩服了:“王银吉看得远啊!” 政府建了护林房和瞭望塔,还通了电,聘他们当护林员发补贴。 爱心人士捐钱捐苗,远在新疆的大孙子每年寄3万块钱支持治沙,重孙子回来也会亲手栽树苗。 如今57岁的王银吉,爬上14米高的瞭望塔依然敏捷。 塔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林带,远处儿子的坟旁,树苗已长得比人高。 他说治沙经验两个字概括“坚守”。 “我妈临终说,有口气就种活一棵树。儿子要我治绿沙漠,这些话我记一辈子。” 从被村里骂“疯子”,到全国劳模,王银吉一家用26年把沙漠变成绿洲。 每棵种下的树,都是守护家园的承诺,也是对亲人的坚持。 信源:央视新闻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
霁雾阙任
2025-09-24 14:52: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