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当地时间22日,李在明在接

拾九观人间 2025-09-24 11:44:19

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当地时间22日,李在明在接受BBC采访时一口气谈起了中、美、俄、朝等多国。   要说最近东北亚外交圈最受关注的声音,当属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前夕接受BBC的专访。   镜头里的他坐姿紧绷,手指时不时摩挲桌沿,谈起中、美、俄、朝等国时语速明显加快。   尤其是说到9.3阅兵式上中俄朝领导人同框的画面,眉头拧成了疙瘩,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无奈:“这让韩国很难做。”   这番抱怨很快引发热议,要知道李在明至今还没正式访华,却先在国际媒体上表达对中俄朝关系的不满。   这种表态背后,藏着这位上任刚满三个月的韩国总统在大国博弈中的纠结,更暴露了韩国外交长期存在的深层症结。    李在明的专访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对朝鲜半岛问题的态度转变。   他说自己正尽力修复朝韩信任,比如停掉了韩国对朝鲜的广播节目,理由是“这节目没实际用处,反而容易惹朝鲜不高兴,得不偿失”。   在核问题上,他更是退了一大步,不再提让朝鲜销毁核武器,转而希望金正恩能先冻结核武器生产。   还算了笔账:“朝鲜每年多造15到20枚核弹,先停下来才是现实的办法,总比盯着终极目标毫无进展强。”   可他的示好没得到朝鲜的积极回应,就在专访前一天,金正恩刚在最高人民会议上放话,要在法律上明确朝韩是两个国家。   还强调“拥核是保命的必然选择”,绝不会为了解除制裁谈判。   这边朝方态度强硬,那边李在明又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说特朗普和金正恩“有点互信”,盼着两人重启对话,甚至直言若有进展,特朗普该得诺贝尔和平奖。    抱怨中俄朝的同时,李在明对美国的态度却透着一股“隐忍后的乐观”。   就在专访前两周,美国移民局突然突袭了佐治亚州的现代汽车工厂,抓了475名工人,其中300来个是韩国人。   要知道这家工厂可是韩国承诺对美投资数百亿美元的重点项目,这事让韩国舆论炸了锅,不少企业开始犹豫要不要去美国投资。    可李在明在采访里只说“这事让人震惊,我有责任”,转头就用韩谚安慰大家:“雨后地更硬”,坚信美韩关系会越来越好。   更讽刺的是,他这次去纽约,美国给的接待规格低得刺眼,迎接的就两个人。   一个国务院副礼宾长,一个韩国裔上校,连个正经的欢迎仪式都没有,就塞了枚纪念币,这跟特朗普对日本首相的热乎劲儿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    这种反差,恰是韩国外交“双标”的缩影:看到中俄朝走近就觉得“难办”,被美国冷遇、企业遭突袭却还硬撑着乐观。   李在明自己也承认,“世界像分成了两大阵营,韩国正站在危险的边上”,可他给出的应对方案,还是“可能得加强和美日的合作”。    这种选择早有苗头。9月3日中国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李在明成了首个公开说不去的国家领导人,转头就去访日,还和特朗普见了面。   这种“先日美后中国”的安排,被外界解读为站队的信号,可他又在《时代周刊》里说“不能疏忽对华关系”,怕韩国被推到阵营对峙的前线。    说到底,这都是韩国“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老问题在作祟。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半导体、汽车这些支柱产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可安全上,驻韩美军和《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又把韩国和美国绑在一起。   李在明想搞“实用外交”,既不得罪美国,又不丢中国市场,可现实根本不给他中间路线。   美国刚逼着韩国签协议,要韩方投资3500亿美元换关税减免,李在明直言“全答应了我就得被弹劾”,却还是不敢跟美国硬刚。    更尴尬的是,李在明想当“桥梁”,可自身实力撑不起野心。   他抱怨中俄朝走近让韩国难办,可中方早就说过,邀请外国嘉宾出席阅兵是为了纪念历史、珍爱和平,发展外交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   说到底,李在明的抱怨和纠结,本质上是中等国家在大国博弈中找不准定位的焦虑。   韩国总想着掺和进核心博弈,却忘了自己“安全靠人、经济靠邻”的现实,既做不到真正的独立自主,又放不下“地区核心”的执念。    国际交往从来不是搭戏台抢C位,大国博弈里,中等国家的智慧从来不是选边站或抱怨处境,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用务实合作代替阵营对抗。   李在明要是想不通这点,只盯着中俄朝的互动发牢骚,对美国的不合理要求忍气吞声,韩国的外交难题只会越来越多。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9-23发布:韩国总统李在明声称:看到中俄朝走近,我们很难做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