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昆明起兵时,在京城做人质的吴应熊一点也不慌,他根本没想到会被康熙杀掉。 1704年,北京西城的建宁公主府里,六十三岁的固伦恪纯长公主倚在窗边,望着院中那株老银杏。 四十年前她嫁过来时,这树才手腕粗,如今枝桠已遮蔽了半座院子。 1653年,十三岁的建宁公主跪在太和殿外的汉白玉阶上,听着礼官念“皇太极第十四女适平西王吴三桂子吴应熊”。 那时的她尚不明白,这场由太后主婚、满汉大臣见证的婚礼,原是清廷钉在吴三桂心头的一枚“双保险”。 吴三桂是什么人? 他曾是山海关的守将,李自成的部将,多尔衮的盟友。 降清后又为清廷绞杀南明永历帝,开云南藩府,成了威震西南的“平西王”。 清廷怕他拥兵自重,便给他扣上个“皇亲”的枷锁。 让他的儿子吴应熊娶皇太极之女,这样一来,吴三桂若敢反,便要掂量“杀女婿还是杀亲家”的分量。 吴应熊不是糊涂人。 他知道自己是棋子,却也甘之如饴。 婚后他与建宁公主琴瑟和鸣,生下两子一女。 在顺治帝面前不到三十岁便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 他以为,只要自己安分守己,这“皇亲”的身份便是护身符。 可命运的转折来得太急。 1673年,尚可喜的“退休疏”成了导火索。 吴三桂早看出清廷削藩的决心,却在“反”与“不反”间犹豫。 就在这节骨眼上,吴应熊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 吴三桂秘密派人入京,接吴应熊一家去云南。 按理说,这是父子间的“生死相托”,可吴应熊却把嫡子吴世璠留在身边,只带了幼子吴世琳南下。 后世史家推测他或许早看透了康熙的脾气。 二十岁的年轻皇帝,削藩是“立威”的关键,不会允许吴三桂“讨价还价”。 若全家离京,吴三桂的反意便坐实了。 留一个儿子在京城,至少能让清廷“投鼠忌器”。 更耐人寻味的是,吴应熊还把吴世璠的名字报给了清廷。 这相当于告诉康熙:“我儿子在你手里,我吴应熊跑不了。”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复明”的旗号响彻西南。 消息传到北京,朝堂震动。 索额图等老臣跪在乾清宫外,喊着“吴应熊是逆贼之子,当斩”。 纳兰明珠却:“杀吴应熊,既能震慑吴三桂,又能堵天下人之口,谁说皇上对亲贵不公?” 康熙坐在龙椅上,想起三年前吴应熊递来的密折。 那折子上写着:“三桂近日结交旧部,恐有异动。” 当时,他没当回事,如今看来,吴应熊早知道父亲要反,却没向自己告发。 这哪里是“皇亲”?分明是“两面派”! 年轻皇帝最终,朱笔一挥:“吴应熊、吴世琳着即绞决。” 建宁公主是在午门外跪着接的旨。 那天她听的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额驸吴应熊,身为藩逆之子,隐匿逆谋,罪无可赦!” 她想喊,想跪到金銮殿前,可膝盖刚碰到金砖,就被侍卫架了起来。 她听见人群里传来议论:“到底是公主,皇上留了全尸。”“可不是?绞刑总比砍头强。” 她后来才知道,吴应熊临刑前只说了一句话:“求皇上善待公主。” 吴应熊死后,建宁公主的日子像被抽干了颜色。 起初,康熙还顾念姑侄情分,每月派太医请脉。 可随着三藩之乱越闹越大,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吴世璠被立为皇太孙,康熙的态度也冷了下来。 真正的打击在1681年。 昆明城破的消息传来时,建宁公主正在佛前抄经。 “公主,吴世璠在五华山自尽了,皇上说,要斩草除根!” 后面的话她没听清,她想起吴应熊临刑前那句“求皇上善待公主”。 更残忍的是,清廷连她的庶子都没放过。 1704年的一个深夜,建宁公主躺在病榻上。 她想起年轻时和吴应熊在花园里种银杏的情景。 那时他说:“这树能活百年,等你老了,还能给孙女们讲故事。” 可故事的最后,只有她一个人。 她死后,公主府被封了三年。 民间传说,每到月圆之夜,府里会传来男人的叹息声,像极了吴应熊临刑前喊的那句“求皇上善待公主”。 有人说那是“凶宅”,有人说那是“冤魂索命”。 可谁又知道,那不过是建宁公主的遗憾。 她遗憾自己生在帝王家,遗憾做了政治的棋子,更遗憾没能护住丈夫和孩子的性命。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总爱用最残酷的方式书写“必然”。 吴三桂以为能“反清复明”,最终只落得个“乱臣贼子”的骂名。 康熙以为“斩草除根”能稳住天下,却让一个公主用余生证明。 在权力的漩涡里,最无辜的往往是最惨的。 主要信源:(吴应熊 - 百度百科大众日报数字报——吴三桂缘何令儿媳痛苦一生)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