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26团被日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团长决定与日军同归于尽,这时,一个战士大喊:“团长,骑兵,我们的骑兵!” 罗应怀看见远处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那一瞬间,他几乎无法掩饰心底的震动,骑兵来了,援军终于到了,身边的战士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的他们,在这一刻终于看见了希望。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整整苦撑了一整天,敌人的火力猛烈,围攻一波接着一波,朱家岗的圩墙早已被炮火掀开口子,尸体横陈在村口,硝烟弥漫不散。 罗应怀和战士们反复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崩断了就抡起铁锹木棍,许多人负伤依旧不下火线,几个少年兵甚至用身体挡在缺口前,死死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二十六团在此之前已经与敌人周旋二十多天,疲惫、饥饿、缺少补给,夜里他们潜行袭扰,白天埋伏敌人补给线,打得日军焦头烂额,可是到了朱家岗,他们终于陷入了真正的险境。 罗应怀清楚这是一场几乎必死的战斗,兵力只有不到五百,而包围上来的敌人足有一千五百,火力更是数倍于己,撤退几乎等同于送死,只能凭借村落的圩墙与有限的弹药坚守。 他在战前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把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妥当:哪里是火力点,哪里是暗道,手榴弹如何分配,谁守东门,谁守南口。 战士们心里明白,这不是为了自己能活下来,而是为了主力部队能在外线反击,于是他们没有人退缩,每个人都当成最后一仗去打。 当骑兵的身影终于冲破暮色出现在战场上时,整个朱家岗几乎都沸腾了,罗应怀原本已经负伤,手里还攥着最后一枚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可当他看到骑兵从敌军侧翼冲杀而入,他知道一切都变了,骑兵长刀挥舞,马蹄声震动,敌人的阵线在短短几分钟内彻底乱了。 被压制了一整天的新四军战士们仿佛重新注入了力量,他们高声呐喊着从各个方向冲杀出去,拼尽最后气力的他们,没有一个人迟疑,所有人都要把敌人彻底压下去。 援军步兵随后赶到,火力全面压制,日军的攻势瞬间崩溃,他们抛下三百多具尸体,仓皇逃走,但胜利并不意味着轻松。 几名营连干部也战死在阵地,许多少年兵再也没有从墙角站起,鲜血染透了泥土,尸体横亘在破损的圩墙下。 但是,他们坚守的意义无可替代,正是因为他们的死战,才让外线主力有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朱家岗的胜利不仅击溃了敌人的一次大规模扫荡,更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这场战斗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淮北地区,人们听说二十六团不到五百人,竟然硬生生与数倍敌军鏖战一天一夜,最终在援军配合下全歼敌军,谁都难以置信。 这场战斗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战场上的胜负,它让根据地的军民看到,只要咬紧牙关坚持,就一定能打破敌人的进攻,日军的“扫荡”并不可怕,新四军并没有被击垮,反而更顽强。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安稳的生活,回望那段历史,就会明白幸福来之不易,正是因为先辈们在最危急的关头挺身而出,才有了后来和平的岁月。 朱家岗的战斗不过是抗战中的一幕,但它浓缩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付出,罗应怀和二十六团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住了根据地,也守住了民族的希望。 他们没有奢望个人的安危,只想着完成任务,拖住敌人,给更多人留下生的机会,当骑兵到来时,战士们看见的不仅是援军,更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意义得到了回应。 那一刻的呐喊,那一刻的冲锋,将永远留在历史中,朱家岗之战的胜利告诉世人,敌人再强,也挡不住一群为民族存亡而战的人。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安稳的家园中,能够自由地过日子,正是因为他们在炮火中用血与命换来了生的空间,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安宁。 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埋在黄土之下,但他们的付出早已化为我们脚下坚实的大地。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312评论】【2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