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您已年迈,倘若我就此身怀有孕,恐怕会被家中怀疑,不如您留个证物给我吧!”这件证物后来果然救了她。 元朝文坛巨匠姚燧,一生清廉正直,著作等身。然而在他七十多岁高龄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一位年轻侍妾在服侍他沐浴后的第二天,竟然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要他留下证物。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元朝文坛巨匠姚燧,一生清廉正直,著作等身。然而在他七十多岁高龄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一位年轻侍妾在服侍他沐浴后的第二天,竟然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要他留下证物。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姚燧这个人,在元朝文坛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出生于1238年,祖籍河南洛阳,家里世代都是做官的。可惜他三岁就没了父亲,多亏伯父姚枢把他接过去抚养。姚枢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谋士,在朝廷里很有地位。 说起姚燧的学问,那真是了不得。他十八岁就拜理学大师许衡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后来又研读韩愈的文章,文笔越来越好。至元十二年,他被推荐做了秦王府文学,正式开始了仕途生涯。他这一生历任多个官职,最高做到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长级别了。 姚燧为官清廉,判案公正,老百姓都很敬重他。他的文章更是一绝,与虞集并称为元代文坛双璧。他的《牧庵集》收录了几百篇诗词文赋,是元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门下弟子众多,张养浩这样的大文豪都是他的学生。 要说姚燧这人,平时对女色并不上心。史书记载他为人正直,很少有风流韵事。但人老了,总会有些改变。至大四年,也就是1311年,姚燧告老还乡,回到洛阳老家养老。这时候他已经七十三岁了,按理说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 可就在这年夏天,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年轻的侍妾,平时负责照顾他的起居。有一天晚上,这侍妾服侍他沐浴。沐浴之后,也不知道是老人家一时兴起,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他把这个侍妾留在了房中过夜。 第二天早上,侍妾跟姚燧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老爷您年纪大了,要是我怀孕了,将来您不在了,家里人肯定会怀疑这孩子不是您的。我一个弱女子,到时候怎么说得清楚?您最好给我留个证物,将来好做凭证。 姚燧一听,觉得有道理。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要是侍妾真的怀孕了,没有证据的话,她母子俩的处境确实堪忧。在古代,一个没有名分的女人带着来历不明的孩子,那日子可不好过。 于是姚燧让侍妾拿来她的贴身围肚,提笔在上面写了四句诗:“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遇后更无春。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扫人。”写完还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诗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自己老了,这可能是最后一个春天了,即使将来不能亲自抚养孩子,这孩子也是姚家的后人。 两年后,也就是皇庆二年九月,姚燧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还给他追赠了谥号”文”。姚燧死后几个月,那个侍妾果然怀孕了。府里的人开始议论纷纷,都说这孩子来历不明,有人甚至想把她赶出去。 关键时刻,侍妾拿出了那件写着诗的围肚。族里的长老一看,确认是姚燧的亲笔,这才相信孩子确实是姚家的血脉。于是侍妾母子得到了姚家的承认和保护,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姚承祖。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元人叶子奇的《草木子》等史书里,流传至今。不得不说,姚燧虽然年老,但考虑问题还是很周到的。他用一首诗,既保护了侍妾的名节,又确保了自己血脉的延续。这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是一种智慧的做法。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在古代社会,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更何况是个侍妾。要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谁会相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让人怀孕?姚燧的做法,可以说是对这个女人负责,也是对可能出生的孩子负责。 这件事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大户人家纳妾是常事,但妾室的地位却很尴尬。特别是老爷去世后,她们的处境往往很艰难。姚燧能够为侍妾考虑,留下证据保护她,在那个时代算是比较有人情味的了。 姚燧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古代的文人雅士,面对现实问题时也需要务实的智慧。您觉得姚燧的做法是深谋远虑还是人之常情?如果是您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呢?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后,一起遭殃的,就是后宫嫔妃。夜晚,他大摇大摆地爬上公主的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