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陈独秀在狱中得知“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平生滴酒不沾的他,托人从狱外买了酒、菜,为了国仇家恨,他要与表弟濮清泉一起痛饮几杯,以示庆贺。 那会儿的中国是什么光景?九一八之后,东北没了,日本人步步紧逼,华北都快保不住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就在眼前。可老蒋呢,一门心思“攘外必先安内”,调集几十万大军往西北开,要去“剿共”。 这在陈独秀这种老革命看来,简直是颠倒黑白。他虽然早就被开除了党籍,跟延安那边也有很深的矛盾,但他骨子里是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枪口一致对外,团结所有力量抗日。 所以,当他听说蒋介石被“兵谏”,被逼着要抗日的时候,那份激动,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看到希望而激动。这杯酒,有为国家命运可能迎来转机而干杯的畅快。这口酒,敬的是那些为了抗日奔走呼号、甚至流血牺牲的同胞,敬的是民族大义。 这杯“国仇”的酒,喝得痛快,喝得解气。但接下来那杯,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杯酒,是为了“家恨”。 这就要说到陈独秀一辈子最大的痛了,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 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看过《觉醒年代》的朋友,对这对兄弟应该不陌生。他们俩,真是人中龙凤,也是他们父亲一生最大的骄傲。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对父子,关系曾经非常复杂。陈独秀早年闹革命,东奔西走,根本顾不上家。俩儿子是在老家,几乎是守着个“革命家的牌位”长大的。后来到了上海,陈独秀对他们搞“兽性主义”教育,说白了就是穷养、苦养,让他们自食其力,睡地板、啃干饼,就是要磨练他们的意志。 高君曼,也就是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心疼孩子,偷偷塞点吃的,还被陈独秀说成是“妇人之仁”。你看,这爹当的,够“狠”吧? 可这种“狠”,背后是深沉的爱。他希望儿子们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而延年和乔年也确实没让他失望。兄弟俩去法国勤工俭学,一开始信的是无政府主义,陈独秀还专门写信去“理论”,想把他们拉回马克思主义的道儿上。 后来,经过斗争的洗礼,兄弟俩终于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选出了31个中央委员。你猜怎么着?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同时当选。这在百年党史上,是独一份的荣耀,空前绝后。 然而,天妒英才。也就在那一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6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被捕。敌人让他跪下,他宁死不屈,最后被乱刀残忍杀害,年仅29岁。 不到一年,1928年6月,接替哥哥工作的陈乔年也因叛徒出卖被捕。在上海龙华的刑场上,他对狱友们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然后从容就义,年仅26岁。 一年之内,连失二子,都是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革命栋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剜心之痛?而下令屠杀共产党人,制造这场人间惨剧的,正是蒋介石。 从1928年到1936年,将近十年,陈独秀几乎没在外人面前流露过这种痛苦。他把所有的悲伤都压在了心底最深处。 直到西安事变。 当他听说杀害自己儿子的元凶被扣押时,近十年的国仇家恨,在那一刻,全涌了上来。 他端起酒杯,第一杯,敬大革命以来牺牲的烈士。 然后,他斟了第二杯。这位老人再也绷不住了,他声音颤抖,老泪纵横,对着冰冷的地面,失声痛哭: “延年,乔年,我的儿!为父给你们酹此一杯!” 酒洒在地上,也洒在了一个父亲破碎的心上。在场的濮清泉回忆说,人们见过他大笑,见过他大怒,但从没见过他哭得如此伤心。 那一刻,他不是什么“总司令”,也不是什么“主义”的代表,他只是一个失去了优秀儿子的老父亲。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无论是去他晚年隐居的重庆江津石墙院,还是去他最终安息的安徽安庆独秀园,我们看到的,都不应该只是一个脸谱化的历史符号。 通过1936年冬天那杯特殊的酒,我们或许能更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那些为了信仰和亲情而活得如此真实、如此壮烈的人。
1951年,大汉奸刘雨田被枪毙时仍在喊:我这辈子为皇军效力,值了!刑场上的喊声刺
【12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