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

颜冬白云 2025-09-21 00:08:05

没想到,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美国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125%与145%的两组超高关税数字之下,曾经全球规模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中美贸易——正迅速走向一种“准清零”的状态。据2025年前八个月的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总额已从高峰时期的每年五千多亿美元骤降至不足五百亿美元,跌幅超过90%。 这种暴跌的直接原因是自2022年以来双方不断加码的关税对抗。美国依据“301条款”对中国商品系统性征收高额关税,中国则采取对等反制。 其结果并不仅仅是贸易额的萎缩,更反映在商品结构的剧变上: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几近停滞,而少数仍在流通的也多集中于初级产品或生活必需品。 美国的电子企业、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商以及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供应链中断和成本上升逐渐传导至消费端,推高了美国国内通胀,也削弱了中国部分制造业地区的就业稳定性。 如果当前态势持续,第一种可能结局是长期对峙与全球经济“区域化”重构。美国正积极推动“友岸外包”与“近岸外包”战略,试图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国。例如,墨西哥已连续三年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依赖度则在显著上升。 这一过程中,全球产业格局正从以往高度集成、跨国协作的模式,转向以地理和政治联盟为基础的区域化模式。北美逐步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而亚洲则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深化中加速整合。 然而,僵局中也存在变数。第二种可能性则源于内部经济压力的倒逼。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和大宗商品出口商因失去中国市场而利润锐减,部分技术企业也因芯片及原材料断供面临生产瓶颈。 同样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出口型企业面临订单萎缩和产能闲置问题,就业压力逐渐向社会层面传导。 这些内部张力可能促使双方回到谈判桌前,从较低敏感度的领域入手,比如恢复大豆、天然气、医疗产品的贸易——逐步寻求关税减让。 不过,即便重启谈判,也注定举步维艰。高科技领域的技术限制和出口管制将成为协商难点,美方不会轻易放弃遏制中国技术进步的战略目标,而中方也可能要求美国放宽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市场准入限制。 无论谈判是否重启,技术脱钩的趋势仍在持续加剧。美国联合日本、荷兰等盟国进一步收紧高端芯片制造设备、人工智能软件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对华出口。另一方面,中国则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推动“自主可控”技术替代。 尽管在光刻机、设计软件等关键环节仍存在差距,但在新能源、5G通信和部分芯片制造领域已逐步取得突破。结果是全球科技体系日益分化,形成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两套技术标准与产业链条。跨国公司不得不做出“双轨运营”的战略调整,这既增加了研发成本,也拖慢了创新速度。 纵观全局,无论走向长期对峙还是有限和解,中美贸易关系都难以回到2018年之前的状态。一种“新常态”正在形成:即使部分贸易得到恢复,也将是有限、可控的,伴随严格的出口审查与投资监管。 两国都会在关键行业强调供应链的安全与自主,贸易内容也将从以往的高科技产品主导逐渐转向能源、农产品和普通消费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转变正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与区块化,削弱了全球化黄金时代的增长动力,也迫使各国在新的贸易秩序中重新寻找定位。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日本仍难摆脱“广场协议”梦魇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