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鹰派戴旭的战略警告太震撼了!他直言,中国空军必须给沿海城市打造3000公里防

巧珍 2025-09-19 21:34:29

中国鹰派戴旭的战略警告太震撼了!他直言,中国空军必须给沿海城市打造3000公里防御纵深! 在西太平洋这片海域上,风浪从未平息。戴旭,这位退役空军大校、资深军事评论员,早在2018年就抛出了一个让人印象极深的战略设想。 中国必须为沿海城市打造3000公里防御纵深。起初,这听起来像是“纸上谈兵”,可如今再看,现实已经在一步步照着这份“预判图”在走。 戴旭这个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美国在关岛的军事部署早已不是秘密,B-2隐身轰炸机、F-22和F-35战斗机常年驻扎,随时可以对中国东部沿海发起远程打击。 关岛距离中国大约2500公里,战机加一次油,几乎就能直抵上海、深圳这些经济命脉城市。 沿海经济带占中国GDP的60%以上,不光是经济重地,还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 戴旭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对方的拳头已经举起来了,我们就不能等他出手才想着反击,而是要把防线推到更远的地方,让危险远离我们的家门口。 美国其实早在2006年和2009年就进行过两次模拟推演,名字分别叫“龙啸”和“极地闪电”。 演练内容很直接:若台海有事,美军从关岛、冲绳起飞隐身战机,对中国沿海核心城市实施精确打击,逼迫中方接受谈判条件。 这种“点穴式打击”的思路,正是戴旭所强调必须防范的。传统防御体系在远程打击面前变得越来越无力。 戴旭认为,现代战争的规则已经变了,不是等敌人打到门口再迎战,而是要把战场推到海上、空中,甚至敌方本土。 目的不在于打仗,而是通过这种防御纵深,让敌人知道,打过来没那么容易。 所谓“3000公里防御纵深”,说到底就是要打造一个多层次的远距离拦截圈。第一层是空中力量。 歼-20可以冲出第一岛链执行任务,歼-36的最大作战半径达到3000公里,再配上空警-500预警机和运-20加油机,就能形成一个远程空中监控和拦截系统。 第二层是导弹系统。东风-26的射程在4000公里左右,可以精准打击远距离航母编队。红旗-19反导系统则可拦截中远程导弹,形成空天一体的火力屏障。 第三层是海上部署。山东舰航母战斗群已经多次前出西太平洋执行任务,不光是展示实力,更是实际推进战略前沿。 搭配攻击-11隐身无人机进行远程侦察和打击,构建起人机协同的新型作战模式。这些战略构想并非停留在图纸上,近年来中国的军事建设速度已经给出了答案。 截至2025年,中国已新建超过3000个飞机掩体,多为三米厚钢筋混凝土结构,部署密度在台湾周边尤其明显,形成一个极其密集的空军基地网络。 同时,南海岛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永暑礁等多个岛屿已建成超3000米跑道,能够起降轰炸机和大型预警机,并配备全天候雷达站。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为了将中国的防御前沿推向深海。装备方面也在快速更新换代。 歼-36配备PL-21远程空空导弹,射程高达1000公里,具备“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能力。红旗-9B系统则进一步强化了东南沿海的防空网,确保关键区域绝不失守。 不过,要实现这样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并不轻松。技术协同是首要难题。 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涉及多种气象环境、电磁干扰强烈,对装备的可靠性和系统的数据融合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外部局势也在迅速变化。2025年,日本已在九州部署新一批12式反舰导弹,射程达1000公里,意图明显是配合美军形成对中国的“C形包围”。 与此同时,美国重新启用了二战时期在太平洋的多个机场,分散部署战机,增强突袭能力。 面对这种现实,中国需要的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一体化联合作战。 这不仅仅是空军的事,火箭军、海军都必须高度协同,才能形成完整的拒止链条。从指挥体系到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得起实战考验。 戴旭的这套“防御纵深”设想,说到底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防止战争。他的理念很清楚:和平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实力撑出来的。 3000公里防御纵深不是扩张,而是自保。它不是为了打出去,而是为了让别人不敢动手。 这也正好符合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无论是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还是在南海岛礁上进行建设,中国的目标都很明确:拒敌于国门之外,确保发展不被打断。 从俄乌冲突中我们已经看到,战争一旦烧到本土,不但经济倒退十年,民众的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必须未雨绸缪,不能等到关键基础设施被炸,再去谈“战略纵深”。 戴旭提出的这套构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随着西太平洋局势日益复杂,中国的安全环境也在随之变化。 3000公里的防御纵深,不只是战术层面的应对,更是战略层面的主动布局。正如戴旭所说:“善意要有实力护航”,这不是口号,而是现实。 西太平洋局势的每一次演变,都在提醒我们:大国安全,不能靠运气。3000公里防御纵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