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犀利发声:“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一席话,点醒无数家长! 这话并不新鲜,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分量不一样。毕竟,他的父亲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国家科技界的“定海神针”。 而他本人长期研究教育问题,对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切肤之感。 钱永刚提到,自己曾在多个学校观察学生状态,发现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不少18岁的高中生,面对“你对什么感兴趣”这样简单的问题,竟然无话可说。 不是因为他们没想法,而是他们从来没时间去想。 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个现实。根据杭州某重点中学提供的信息,高中生日均刷题时间达到4.2小时。 更扎心的是,63%的学生承认,做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题目的本质、知识的意义,从未认真思考过。 这种状态,有一个贴切的名字“小镇刷题家”。它指的是那些成长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孩子,他们靠着一股狠劲刷题,拼进名校,却在视野、表达、创新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 刷题,是他们通往命运出口的独木桥;但这座桥,又太窄、太陡。 为什么刷题成了教育的“主旋律”?钱永刚并不回避这个问题。他指出,背后有三重病灶。 第一是资源不均。2025年的数据显示,河南本科录取率为37.72%,而上海高达71.40%。面对这样的落差,不刷题,就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 第二是评价体系单一。高考这场考试,依然是“总分定终身”。无论你有多强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或组织能力,最后看的还是试卷上那串数字。 第三是社会导向过于功利。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默认刷题能带来升学,升学就是成功。 这种线性思维,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压缩成一场“分数竞速赛”,没有喘息空间,更谈不上探索精神。 钱永刚尤其批评了当前教育中过度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却忽视形象思维的现象。 他说,科学的本质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选择题。“我们不能只培养会做题的孩子,更要培养会提问题的孩子。” 那该怎么办?他并没有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首先,他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即使是随手翻翻,也总比一味盯着教辅资料强。他认为,书本之外的世界,才是打开视野的钥匙。 其次,他呼吁教师群体以身作则。“一个老师对世界的好奇心,往往决定了一群学生的眼界。” 他强调,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一身正气,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内心有光的人。 政策层面的调整也不可或缺。他建议,推进高考评价体系改革,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权重,不再让分数“一锤定音”。 同时,学校应着手启动“好奇心守护计划”,比如开设自由探索课、科技沙龙、跨学科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兴趣中找到自我。 有人担心,这种探索型教育会不会影响升学?但钱永刚反问:“如果一个孩子连好奇心都没有了,那他上什么大学?” 他没有空谈理想,也没有呼吁“回归初心”之类的大话。他只是用最直白的语言,讲出了最真实的问题,让人无从回避。 他的发声,也不仅仅是对眼前教育现状的批评,更是一次价值观的提醒。教育的意义,不是制造标准答案,而是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盏灯。 不少网友在听完他的演讲后表示,“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位杭州的家长感叹:“我们一直在灌孩子‘你要上好大学’,却从来没问过他‘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场关于教育的讨论,注定不会一夜之间改变现状。但至少,它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我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钱学森精神的核心,是将个人追求和国家使命紧密结合。而现在,钱永刚正试图把这种精神,带回课堂,带进孩子们的心里。 他希望,未来的中国,不再只有会考试的学生,而是拥有一批真正有好奇心、有担当的新青年。 多少分,或许会被遗忘;但一个孩子曾经问过的问题,可能会改变世界。 信息来源: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谈“刷题”: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尽快扭转》——极目新闻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犀利发声:“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
巧珍
2025-09-19 18:08:3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