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

巧珍 2025-09-19 14:46:21

“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供应,他们将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他再一次强调:“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位台积电创始人,曾是全球半导体舞台上的“布道者”,如今却成了中美科技博弈的“话题人物”。 他说得很直接:“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上,真要断供,大陆就没辙。” 声音不高,但话里的意思却重得很。更有意思的是,他还不忘表明身份:“我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番表态迅速引发舆论风波。比亚迪的掌门人王传福没绕弯,直接亮出一句:“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短短一句话,既是反驳也是宣言,听起来像是在说:你有技术,我们有韧劲。 张忠谋的话不是第一次让人皱眉。早在2023年,他就曾断言:“大陆再多的钱也做不出高端芯片。”言下之意,中国芯片发展别费那劲了。 到了2025年,他再次提及“关键技术在我们手中”,这次说得更绝,直接亮出“断供说”,并强调美国身份。这种说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与美国半导体战略的同步节拍。 从技术层面来看,张忠谋并非空口说白话。台积电确实手握先进制程的核心资源,尤其是3nm、2nm工艺,全球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摸到门槛。 再加上EUV光刻机几乎被ASML垄断,而ASML的出口又在美国、日本等国的联合限制之下,这让中国在先进制程的推进上确实面临不小挑战。 但张忠谋没说的是,台积电自身也不是全能战士。它同样依赖美国的EDA软件,荷兰的光刻设备,还有日本的高纯度材料。 一旦全球供应链出问题,它也难独善其身。而更现实的是,中国大陆是台积电的重要市场,2024年财报显示,来自大陆的营收占比超过25%。真要断供,谁也别想轻松收场。 王传福的回应不同寻常。他没有谈技术细节,也没讲产业链,而是直接点出芯片的本质:“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这句话不复杂,但道理很实在。它反映出中国企业对技术封锁的态度——不是抱怨,而是干。 中国芯片虽然还没摸到3nm的门槛,但也不是停在原地。中芯国际的14nm已经量产,有消息称7nm也在推进。 虽然没有EUV光刻机,但通过芯片堆叠、封装优化等方式,华为等企业正在寻找技术替代路径。 上海微电子的28nm DUV光刻机已正式交付,中微公司的刻蚀机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些看似“平凡”的进展,构成了中国芯片产业向上的阶梯。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市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工业控制、AI终端,这些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庞大且持续。 即使在中低端制程上,只要能量产、能替代,就有立足之地。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本土芯片设计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海思、寒武纪、韦尔股份等多点开花,正在填补高端芯片设计的空白。 外部压力没有让中国芯片熄火,反而加快了国产替代的节奏。美国联合日本、荷兰对中国进行技术出口管控,目的明确,就是“卡脖子”。 但这条路走得越久,中国的产业链就越完整。2025年前半年,中低端芯片国产化率达到了65%以上,这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是靠市场和工程师拼出来的。 再看台积电,虽然掌握先进制程,但也面临两难:美国要求它“站队”,中国大陆是它最大的客户之一,真断供,业务收缩不说,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2025年第一季度,台积电在大陆市场的订单下滑了14%。这不是一场单向博弈,而是多方拉锯。 张忠谋的身份认同也被推到了台面。他说“我一直是美国人”,这话没错,护照写着。 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这种表态自然引发更多联想。技术和立场,往往不像电路板那样清晰分明,但张忠谋的言论却似乎不打算模糊。 这场“隔空对话”不只是口舌之争,更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变化。 一边是高筑墙的技术封锁,一边是不服输的国产替代。张忠谋代表的是既得利益结构,而王传福代表的,是向上突破的力量。 芯片不是神造的,但技术确实不轻易得来。中国芯片产业不会一夜逆袭,也不会轻易放弃。它不是靠“赌气”前进,而是靠一代代工程师熬夜赶出来的。 从硅片到封装,从软件到材料,每一个环节都在补齐。或许张忠谋说的“束手无策”,指的是今天,但王传福的“不是神造的”,说的是明天。 全球芯片产业正在逐步“阵营化”。一边是美日荷主导的技术联盟,一边是中国主导的替代路线。 但无论壁垒多高,市场终究会倒逼效率。长期来看,技术封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合作共赢也许是慢路,但它是正道。 信息来源: 《张忠谋:“从我来到美国并于 1962 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如果美国想扼杀中国芯片,他们真的无能为力!”》——海峡导报

0 阅读:5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