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周三直言,中国禁止英伟达芯片令美中关系紧张,并称中国为美国的

地缘历史 2025-09-19 10:44:26

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周三直言,中国禁止英伟达芯片令美中关系紧张,并称中国为美国的“对手”;与此同时,英伟达CEO黄仁勋也表态,对中国禁买其AI芯片的报道“深感失望”。   这回,美国是真的急了。众议院议长直接开口说中国是“对手”,英伟达CEO也罕见带着情绪发声。但问题来了,是中国先动手,还是美国早就翻了脸?   这场关于芯片的交锋,其实不只是技术问题。真正让人警觉的,是它背后藏着的地缘焦虑和霸权焦虑。   9月17日,美国国会山再次响起对华指责声浪,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罕见地将芯片争端上升到国家安全层级。   称中国对英伟达AI芯片的禁令“具有极端挑衅性”,并直言中国是美国的“对手”。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英伟达CEO黄仁勋也站出来表态,说他对中国的“禁购”行为“深感失望”。   黄仁勋的语气不激烈,但话里有话。   不只是因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大量订单会因此受损,更重要的是,这场争端从一开始就不是英伟达能控制的。   它不过是一枚被推上棋盘的棋子。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突然出手。真正的导火索,是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持续限制。   从2022年开始,拜登政府就对中国AI芯片出口设限,逐步收紧涉及晶体管密度、运算能力、通信带宽等多个参数的出口标准。   英伟达原本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H800、A800芯片,也在今年年初被纳入限制范围。   中国的反应,只不过是对这些限制的回应。   但在美国政界眼中,这样的回应却被解读为“威胁”。   这正是技术冷战的荒谬之处:一方用“国家安全”做借口打压对方的技术进步,另一方稍作反制就被扣上“敌对国家”的帽子。   黄仁勋的“失望”值得细读。他不是第一次对美国政策表示不满。   早在2025年5月,他就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明确指出,美国的芯片管制“正在切断行业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并警告如果继续下去,英伟达将失去“中国这个价值500亿美元的市场”。   现在,这一切正在成为现实。   英伟达2024年在中国的营收高达171亿美元,占据其全球营收的近四分之一。   其中不少订单来自于腾讯、字节跳动、阿里云等中国AI巨头。   尤其是H20芯片上线后,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甚至一度反超本土企业寒武纪。   这种局面本该是中美科技合作的一个典范,但却在政治干预下戛然而止。   而就在美方不断升级技术封锁的同时,中国的本土芯片产业却在默默生长。   海光信息的服务器CPU已经在国内金融、政务、电信等行业获得广泛部署,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它不仅性能稳定,还兼容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真正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另一个看上去不起眼、却意义重大的突破,来自打印机芯片。龙芯中科的2P0500芯片,是国内首款基于自主指令集的打印机主控芯片。   它的量产,意味着中国终于在这个被日美企业垄断多年的细分市场拥有了话语权。   而这类芯片看似微不足道,却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军队系统、金融机构,一旦被“卡脖子”,后果不堪设想。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制造设备领域。   当美国试图卡住14nm以下的光刻机时,北京的应对策略并不是“绕道而行”,而是正面攻坚。   北方华创和中微半导体正在快速推进国产刻蚀机、沉积设备的商业化。   虽然距离ASML仍有技术差距,但在稳定性和量产能力上,已有重大突破。   封锁的另一面,是市场的自我调节。   今年以来,中国芯片出口同比增长21.4%,总额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因为全球需求猛增,而是中国本土供应链在加速替代进口。   国际市场也在发生微妙变化,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企业,开始采购中国芯片作为“备选方案”。   与美方“筑墙”思维不同,中国在推动“建桥”。   比如海光信息就主动开放了其HSL总线协议,邀请寒武纪、昆仑芯、比亚迪半导体等加入生态建设,共同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芯片体系。   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正在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对抗封锁的集体策略。   技术霸权的逻辑,其实早已走到尽头。   美国靠“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把全球企业绑上自己的战车,久而久之必然引发反弹。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行者

行者

1
2025-09-19 14:41

不卖的是你,我不买了你却说是威胁。这什么逻辑?你不卖不就是想让我买不成吗?现在如你所愿,你却跳脚了。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