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报道了件挺有意思的事,9月17号晚上他们提到,德语媒体《明镜》刊文

文史资鉴堂 2025-09-18 18:00:17

德国之声报道了件挺有意思的事,9 月 17 号晚上他们提到,德语媒体《明镜》刊文说,现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都想学中国那套产业政策。   想靠这个扶持自己的关键产业,阻止中国在这些领域继续领跑,可《明镜》直言,他们根本没搞懂中国模式到底为啥能成,这学来学去,全学错了重点。   就拿美国来说,这两年又是搞《芯片与科学法案》,又是推各种新能源补贴,看着挺热闹,可实际效果呢?   特朗普政府刚上台就把拜登时期的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给砍了,太阳能板、风能的补贴也说没就没,转头给石油天然气企业开绿灯,简化钻探审批,降低采矿成本。这种政策跟翻书似的,企业哪敢安心搞长期投资?   之前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好不容易拉来三千多亿私人投资,结果新法案一出来,清洁能源项目撤资就达 79 亿美元,风电装机预期直接砍了四成。   反观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补贴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技术研发,政策一以贯之,这么多年下来,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组件都是中国造,这可不是偶然。   欧美总觉得中国产业政策就是靠政府砸钱、搞保护主义,所以他们也跟着搞补贴竞赛,加征关税。美国为了让芯片制造回流,又是给 527 亿美元补贴,又是威胁对进口芯片加征 100% 关税,可效果呢?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建厂,成本比台湾高出 50% 还多,AMD 都说从美国工厂拿货要贵 5% 到 20%。问题在哪?中国搞半导体产业,不只是给钱,更注重产业链配套。   从材料到设备再到人才培养,一环扣一环,而美国本土缺的就是这个生态,光靠补贴和关税,补不上三十年产业空心化造成的窟窿。英特尔拿了近 60 亿补贴,结果还不是裁员又停发股息,这说明光靠政府输血根本行不通。   欧盟那边也一样,搞的绿色新政看着雄心勃勃,可实际推行起来乱七八糟。为了环保,又是限制化肥使用,又是给农用柴油加税,结果农民们上街抗议,不得不又放宽政策。   他们想学中国搞新能源,可内部各打小算盘,德国想保汽车产业,法国护着农业,补贴政策向大企业倾斜,80% 的钱流进了 20% 的企业口袋,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实质支持。   这跟中国怎么比?中国搞新能源汽车,不仅有补贴,更早早布局充电桩建设,建立电池回收体系,还通过双积分政策逼着车企创新,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完整闭环,比亚迪、蔚来这些企业就是这么杀出来的。   欧美没明白中国产业政策的核心不是政府包办一切,而是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   中国政府做的是搭台子、定方向,比如制定五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基础设施降低企业成本,搞产学研结合解决技术瓶颈,但具体怎么干、谁来干,还是市场说了算。   就像光伏产业,政府初期给了补贴,但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企业在竞争中不断降本增效,最后靠技术和规模打败对手。   而欧美呢,要么像美国那样用行政命令逼着企业回流,要么像欧盟那样搞贸易保护,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加税,反而倒逼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现在全球 70% 的光伏产能还在中国手里,欧盟自己买光伏板还得依赖中国。   还有政策连贯性这块,欧美差得更远。美国能源政策这几年跟钟摆似的,拜登搞绿色新政,特朗普就翻过来搞 “大而美” 法案,支持传统能源,企业根本没法做长期规划。   中国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十二五就开始布局,一路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全球领先地位。欧盟也一样,受党派斗争和利益集团影响,政策朝令夕改,刚定的环保标准说放宽就放宽,这样怎么可能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产业?   欧美学中国产业政策,只学了政府干预的皮毛,没学到政策连贯性、产业链思维和市场与政府平衡这些精髓。   他们把中国的成功简单归为补贴和保护,却忽视了中国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方面的长期投入,更忘了中国产业政策是为了推动创新而非保护落后。   现在看来,华盛顿和布鲁塞尔要是不真正转变思路,还抱着这种形似神不似的政策不放,不仅拦不住中国产业升级的脚步,最后恐怕只会拖累自己的经济发展,《明镜》的评论说得一点没错,他们这真的是学错了重点。    

0 阅读:523

评论列表

江边渔樵

江边渔樵

2025-09-19 01:06

我给美国献计:把美国全称改成美丽坚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切全解决 。

猜你喜欢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