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翠芳的电话,爱人在电话里大声说: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 然后“啪”地一下把电话撂下了。 张志信苦笑了一声,大手一挥,准备就绪的部队向战场滚滚而去! 这通电话的起因,还得从出征前说起。张志信是54军160师的师长,他的独生子张力,也在他自己的部队里,是478团侦察排的一名副班长。 张力是个好兵,这一点全师公认。他身材高大,英俊壮实,军事素质拔尖,步枪、冲锋枪射击成绩都是优,还是师里篮球队的主力。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师长的儿子就搞特殊,训练比谁都刻苦,脏活累活抢着干。 很多战士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总是笑呵呵、待人亲和的大个子,就是他们师长的“太子爷”。 1979年2月,大军开拔。160师的任务是穿插高平,围歼外围之敌。战斗打响后,张志信坐镇师指挥部,运筹帷幄。而他的儿子张力,则和战友们一起,消失在越南北部的茫茫丛林里,执行着最危险的渗透侦察任务。 父子二人同在一个战区,相隔不过几十公里,却仿佛远在天涯。张志信的命令通过电波传到前线,决定着数万人的生死,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儿子。他不敢多想,也不能多想。 2月27日上午11点,师指挥部的机要参谋朱林译出了一封来自478团的加急加密电报。当那几个字出现在纸上时,小朱的脑子“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师长之子张力,在丛林侦察战斗中英勇牺牲。 参谋们慌了神,谁也不敢把这份电报直接交给师长。大家商量后,把电报送到了师政委李兆贵那里。老政委看着电报,半天说不出话,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啊……” 考虑到张志信年过半百,身体本就不好,又是战役关键时刻,李政委下了死命令:“谁向张师长泄露这个消息,军法论处!” 张志信是何等敏锐的人。他很快就察觉到了指挥所里诡异的气氛。他挨个追问,大家却都支支吾吾。最后,他把李政委拉到一边,吼道:“老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是一师之长,一万多条命在我手里,你必须告诉我!” 李政委看瞒不住了,才把张力牺牲的噩耗说了出来。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这个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将军,身子猛地晃了一下,他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足足过了三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指挥所外,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不断有伤员和烈士的遗体从前线被抬下来。张志信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终于从巨大的悲痛中回过神来。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对政委说:“这里是战场,张力是军人,战场上肯定是要死人的,张力死得其所,他没有给我丢脸。全师还有一万多人等着我,我要为他们的生命、为他们的父母负责。” 说完,他转身回到了作战地图前,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地继续下达作战命令。那一刻,他把一个父亲所有的悲痛,都深深地埋藏在了一个指挥员的责任之下。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张志信指挥160师出色地完成了穿插、清剿任务,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战争结束,部队凯旋。3月25日,张志信带着一个亲手做的花圈,来到了边境临时搭建的烈士陵园。他要向牺牲的战士们告别,也要向自己的儿子告别。 当他走到“张力烈士之墓”的木牌前,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起了出征前的一件事。张力一直想要一块手表,却不敢跟他说,只悄悄跟妈妈念叨。成翠芳心疼儿子,偷偷给他买了一块。结果手表刚交到张力手上,就被张志信发现了。他硬逼着儿子把手表交了出来,严厉地告诉他,师长的儿子绝不能搞特殊。 谁能想到,这竟成了父子间永远的遗憾。 回到国内驻地,最艰难的一关还在等着张志信。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军、师、团三级领导陪着他一起回了家。 成翠芳看到丈夫平安回来,喜出望外,可左看右看,却不见儿子的身影。她抓住张志信的手,焦急地问:“我的儿子呢?力力呢?” 看着妻子期盼的眼神,张志信这个铁打的汉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低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成翠芳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她像疯了一样捶打着丈夫的胸膛,撕心裂肺地哭喊:“张志信,你还我的儿子!还我的儿子!” 在场的将校们无不落泪。这位英雄的母亲,在这一刻,只是一个失去了心爱儿子的普通女人。 后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来前线慰问,听说了张志信的事迹,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的仗打得好,党的本色保持得好,祖国和人民感谢你!” 原济南军区政委宋清渭上将更是这样评价他:“献了青春献儿子,献了儿子献终身。” 战争结束后,张志信夫妇把对儿子的思念,倾注到了部队幼儿园的孩子们身上。成翠芳继续当着幼儿园园长,张师长则成了她的“下手”,为孩子们养猪、买玩具,把自家的院子改造成了幼儿园的一部分。 他们用这种方式,延续着对儿子的爱,也抚慰着自己内心的伤痛。
“美国把五角大楼改回战争部,中国网友乐了:8年前我们就把军区变战区,省下的钱够造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