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大使林世功在李鸿章府邸门口不吃不喝跪了两天两夜,求李鸿章派兵拯救琉球,李鸿章漠不关心,置若罔闻,闭门不见,见死不救,林世功在绝望之际绝食自杀,令人泪目。 那年深秋,琉球国使臣林世功,在总理衙门外长跪不起,怀揣着血书。 他已绝食数日,形销骨立,只为求见清廷重臣,为被日本吞并的故国琉球发出最后的泣血呼号。 然而,大门始终紧闭。 琉球,这片散落在东海碧波之上的群岛,自明洪武年间起,便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绵长的宗藩情谊。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诏谕,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归附,奉表称臣,开启了两国五百余年的册封朝贡之制。 每一位琉球国王即位,必待中国皇帝遣使册封方为合法。 琉球国中,通用中国年号,习汉字,行汉礼。 福建三十六姓移民的后裔更将中华文明深植于这片岛屿。 琉球凭借自身“万国津梁”的地理优势,在中、日及东南亚的贸易网络中曾繁盛一时,但心所向,始终是中华上国。 但琉球的安宁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扩张野心面前,脆弱不堪。 日本早已觊觎琉球,视为“南进”跳板。 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为“琉球藩”,强行纳入版图。 1875年,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率军警悍然闯入琉球首里王宫,武力胁迫琉球国王尚泰断绝与清朝的一切关系,焚烧两国往来文书,企图抹杀琉球作为独立王国及中国藩属的历史。 琉球举国悲愤,国王尚泰不甘亡国,秘密派遣两路使团。 一路赴东京泣血请愿,另一路则突破封锁,远渡重洋,向宗主国大清求援。 林世功,这位琉球国的末代官员,时任世子尚典的老师,饱读诗书,深谙忠义之道。 他临危受命,成为赴华求援使团的核心成员。 1876年,他与紫巾官向德宏等十九人,乘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四个多月,在第二年才抵达福州。 刚一登岸,他们便不顾舟车劳顿,衣衫褴褛地求见福建巡抚何璟、闽浙总督何璟,呈上国王尚泰的密函。 随后,声泪俱下地控诉日本的暴行,恳请大清出兵,拯救琉球! 然而,此时的清廷,早已内忧外患。 西北沙俄虎视眈眈,西南法国蠢蠢欲动,国力衰微,海防空虚。 朝廷对琉球的求援反应冷淡,仅敷衍地指示驻日公使何如璋“相机妥筹”,并让向德宏等人先行返回琉球。 向德宏、林世功等使臣深知,空手而归无异于坐视国灭。 他们拒绝离开,滞留福州,开始苦等朝廷的回音。 然而,1879年传来的,却是晴天霹雳。 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正式吞并琉球,设立冲绳县,国王尚泰被掳往东京囚禁。 消息传来,琉球使团如遭雷击。 不久,他们更收到世子尚典辗转托人带来的密函。 “沥血呼天,乞师问罪”,若复国无望,愿以死明志。 林世功手捧密函,心如刀绞。 他深知不能坐以待毙,决定北上向掌握实权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做最后的恳求。 为躲避日本密探的耳目,林世功等人剃发易装,艰辛抵达天津。 在李鸿章的府邸前,林世功换上琉球官服,手捧血书,长跪于石板之上。 奏疏中“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的誓言,字字铿锵。 他连续两天两夜,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只求能打动总督,面陈亡国之痛。 然而,总督府邸大门却始终紧闭。 李鸿章并非不知门外跪着一位忠肝义胆的琉球使臣,但在他心中,琉球的存亡,必须置于大清全局外交的棋盘上考量。 他担忧为琉球与日本彻底决裂,会招致列强更猛烈的瓜分,甚至寄望于美国调停或接受日本提出的“分岛改约案”。 大国博弈的冰冷现实,让李鸿章的抉择充满了无奈与妥协。 天津跪求无果,林世功并未放弃。 他拖着病体,转赴北京,与其他琉球使臣会合。 在总理衙门外,他们一次次上书,连续九次。 在东华门御道旁,他们长跪拦轿,见官叩头,额头磕破。 一些清朝官员被他们的赤诚忠义所感动,出言抚慰。 但却无力改变朝廷的抉择。 1880年底,中日围绕“分岛改约”的谈判风声日紧,林世功彻底绝望。 五年奔波,救国无望,复土无期,他无颜再见琉球父老。 1880年11月20日,林世功在寓所写下绝命诗。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诗中饱含了对无法尽孝的愧疚,对故国沦亡的锥心之痛,以及以死唤醒天朝的悲壮决心。 最终,他拿着最后一份请愿书,随后走向总理衙门。 递交文书后,这位年仅三十八岁的琉球忠臣,在衙门前毅然拔剑自刎。 林世功的壮烈殉国,震惊了清廷上下。 总理衙门的官员们对他的忠义所感,为他收殓遗体,并凑集二百两银子,安葬于通州张家湾。 然而,个人的悲壮牺牲,终究未能撼动历史的冰冷车轮。 琉球国灭,成为日本的冲绳县。 林世功的死,也映照出晚清帝国的积贫积弱与外交困局。 十五年后,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剧痛,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主要信源:(新华网——《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琉球大使林世功在李鸿章府邸门口不吃不喝跪了两天两夜,求
炎左吖吖
2025-09-17 11:47:11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