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澳大利亚潜水员戴夫,成功下潜深达283米的布须曼洞穴,然而在洞底,他却看见了神奇的一幕,一个晃动的人影,紧张的他慢慢摸了过去,随后这个发现,彻底结束了他的一生。 在南非北开普省,布须曼洞穴的入口如同一只沉默的眼眸,凝视着澳大利亚潜水员戴夫·肖。 283米,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世界已知最深淡水洞穴的深度,也预示着一场向生命禁区的终极挑战。 布须曼洞穴,外表毫不起眼,不过是一处被灌木和岩石半掩的水洼。 然而,在专业潜水界,它的名字象征着绝对的敬畏与极致的挑战。 光是深度就已经远超寻常的休闲潜水极限。 加之洞内环境复杂,黑暗、低温、随着深度倍增的骇人水压。 每一米的深入都是对生理和心理的严峻考验。 戴夫·肖,这位前国泰航空飞行员,中年时与潜水结缘,并将毕生热情倾注于此。 从开放水域到技术潜水,再到高风险的深潜洞潜,他用了数年时间,积累了数百次下潜经验,逐步攀登着潜水技术的金字塔尖。 探索布须曼洞穴,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挑战的目标。 为此次创纪录深潜,戴夫做了万全准备。 他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闭路循环呼吸系统,能循环利用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极大延长水下停留时间,是挑战超深洞穴的关键。 随后,还将摄像机固定在头盔上,准备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深知此行凶险,戴夫与他的长期搭档、经验丰富的英国前海军潜水员唐·雪利,以及一支精干的技术支援团队,提前数日抵达现场。 他们搭建了支援系统,在洞穴不同深度设置了接力点和辅助潜水员,制定了详细的上升计划和应急方案。 此次任务,即使为了挑战个人极限,刷新深潜纪录,同时,也是尝试寻找并打捞十年前在此失踪的南非潜水员迪昂·德雷尔的遗体。 迪昂的失踪一直是当地潜水界的一个谜团和遗憾,父母多年苦寻未果。 2004年10月28日,戴夫进行了计划中的试潜。 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与高压中,只依靠头灯的光束,谨慎地探索着布须曼洞穴的深渊。 当深度计指向一个令人眩晕的数字时,他的灯光竟然发现了洞底沉积物中一个不同寻常的轮廓。 似乎,是一具被部分掩埋的潜水员遗体? 经辨认装备和位置,戴夫最终确认这正是失踪十年的迪昂·德雷尔。 他用绳索做了标记,随后将消息带回水面。 面对迪昂父母多年的期盼和团队的震动,戴夫决定正式打捞迪昂的遗体,带他回家。 他重新规划了打捞方案,决定完成这个承诺。 2005年1月8日,戴夫背负着沉重的CCR装备,再次潜入布须曼洞穴的水域中。 岸边,支援团队各就各位,唐·雪利则作为深潜支援,准备接应。 戴夫的头盔摄像机记录着他稳定下潜的过程。 当他顺利抵达标记点,在283米的极深处,找到了迪昂的遗体。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由于遗体在水底浸泡十年,发生了罕见的“尸蜡化”现象,这使得遗体异常脆弱,并产生了难以预料的浮力。 当戴夫试图将遗体装入特制的遗体袋时,意想不到的浮力导致遗体突然上浮,绳索和装备线瞬间将戴夫困住。 在狭窄的洞底空间,他奋力挣扎脱身,但剧烈的活动打乱了呼吸节奏。 此时,致命的二氧化碳开始在戴夫血液中积聚。 初期症状悄然袭来,判断力模糊、呼吸急促、恐慌感加剧。 他试图通过设备上的手动注氧按钮缓解,但慌乱和受限的空间使他难以有效操作。 水面监控团队迟迟未收到他发出的上升信号,作为搭档的唐·雪利发现异常后,准备提前下潜进行支援。 然而,在潜至约260米深度时,唐的设备突发故障,迫使他不得不放弃支援。 洞穴深处,戴夫只能独自面对困境。 头盔摄像机最后的画面显示,他仍在努力控制呼吸,但高碳酸血症导致的意识模糊和体力衰竭已不可逆转。 在283米的绝对寂静中,戴夫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他最终未能挣脱束缚。 原计划被打捞的迪昂的遗体,因戴夫在挣扎中可能意外解开了原有的束缚,加之自身产生的浮力,在戴夫遇难后,两具遗体竟一同开始缓慢上浮。 2005年1月11日,在戴夫下水三天后,支援团队在进行设备回收作业时,在洞穴较浅的深度发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 戴夫·肖与迪昂·德雷尔的遗体悬浮在一起。 戴夫以另一种方式,履行了他带迪昂回家的诺言。 随后,他们以最庄重的方式将两位潜水员一同打捞出水。 戴夫·肖的遇难震惊了全球潜水界。 他的行为引发了关于超深技术潜水安全规程、设备极限、风险管控以及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 国际技术潜水协会此后修订了深潜规程,要求超过200米的潜水必须配备更多支援潜水员和独立备用呼吸系统。 然而,他的事迹也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赞誉。 如今,在布须曼洞穴有着竖立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历年遇难者的名字,包括戴夫和迪昂,提醒着后人这里的过往。 戴夫·肖的故事,不仅是一场深海探险的传奇,更是一份跨越生死的精神传承! 主要信源:(京报网——洞潜未知——纪念大深度洞潜亚洲纪录保持者韩颋)
1965年,澳大利亚启动“蜣螂计划”,用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
【87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