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哀求说:“陛下就饶臣弟一命吧!”李世民说:“你唆使太子谋反,可想到有今日?” 皇家别院深处,汉王李元昌颤抖着接过内侍奉上的白绫与鸩酒。 面对兄长唐太宗李世民旨意,他涕泪横流,绝望哀求宽恕。 李元昌,是唐高祖李渊第七子。 生母孙嫔地位不高,所以他从小就不受父王待见。 虽贵为亲王,却难掩边缘化的落寞。 李世民登基后,念及宗室情谊,将他由鲁王改封为地位更尊崇的汉王,赐予丰厚食邑,以示优容。 这份恩典,本应是李元昌安享富贵的倚仗,却未能填平内心的沟壑。 他性情骄纵,在封地常有逾矩之举,屡遭朝廷训诫,渐生怨怼。 这份不满,如同暗夜中的火星,只待风起,便可燎原。 与此同时,大唐帝国的储君之位正在有着巨大变动。 太子李承乾,少年时聪慧英武,深得李世民喜爱。 然而,一场坠马事故留下的腿疾,不仅损害了他的身体,更扭曲了他的心性。 他变得敏感、多疑,并且自卑。 而魏王李泰,才华横溢,深受李世民器重,编纂《括地志》之功,更令圣心大悦。 皇帝对李泰的偏爱日渐明显,赏赐频繁,召对日多。 东宫上下,笼罩在太子之位不稳的阴云之中。 李承乾的焦虑与日俱增,对父皇的怨怼,对李泰的嫉恨,越发深重。 正是在这山雨欲来之际,心怀叵测的李元昌发现了太子的不安。 他开始频繁出入东宫,表面是叔侄叙话,实则暗藏机锋。 李元昌的匕首划破指尖:“当年秦王能办的事,殿下如何办不得?” 李承乾盯着血酒,跛足隐隐作痛。 “汉王叔说得轻巧!”太子攥紧拳头,“百骑司眼线比蚊蝇还多!” “臣有死士三百!”侯君集铠甲铿锵出列,“假称突厥犯边夜叩玄武门,只要快过宫门落钥...” 术士纥干承基突然捧出舆图:“长生殿墙高三丈,但西角楼年久失修”他划过朱砂标记,“从此处破入,半炷香可抵寝殿!” 李承乾仰头饮尽血酒,开始逐渐迷失李泰编织的夺权计划。。 然而,命运之神并未眷顾这群逆谋者。 纥干承基因卷入另一起巫蛊魇镇案件被查,面临灭顶之灾。 为求自保,他选择了背叛。 他找到禁卫军将领常何,将太子集团策划政变的全盘计划和盘托出,并提供了与侯君集等人的密信作为铁证。 常何惊骇万分,星夜入宫禀报。 李世民初闻噩耗,难以置信,那个他曾寄予厚望的太子,那个他亲手擢升的弟弟,竟联手欲置他于死地? 但当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时,他立刻下令封锁宫城,急召心腹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绩入宫,共商应对之策。 黎明前,东宫大门被禁军撞开,李安俨率部抵抗,瞬间被制服。 侯君集于府中被捕,汉王府被围得水泄不通,李元昌面无人色,瘫软在地。 太子李承乾则被单独幽禁于偏殿。 接下来的审讯迅疾而残酷。 面对如山铁证,谋逆者无可辩驳。 李世民虽痛心疾首,但身为帝王,维护社稷纲常乃第一要务。 朝议之上,高士廉、李勣等重臣力谏,指出李元昌身为皇叔,参与谋逆,罪加一等,行径比汉时燕王刘旦更为恶劣。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现实的政治考量下,李世民不得不做出决断。 “赐汉王李元昌自尽,侯君集念旧功,赐家中自尽,李安俨、纥干承基等处斩,太子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纥干承基在死牢里直到自己的结局后,对狱卒咧嘴:“我要见常何将军,事关玄武门!” 五更鼓未歇,常何的密报已摊在太极宫案头。 “召!汉王!”帝王皱着眉。 天刚亮,李元昌强笑捧起食盒:“臣弟新得洞庭银鱼...” “是得鲜鱼,”李世民掀翻食盒,“还是想尝朕的血肉?” 行刑之日,阴云密布。 在指定的皇家别院,内侍面无表情地奉上承载死亡的白绫与鸩酒。 李元昌目睹此物,瞬间崩溃。 “我要见皇兄!” 李世民从屏风后走出,“陛下!”李元昌膝行泣血,“臣弟愿剃度出家,青灯古佛...” “青灯?”李世民冷笑,“你赠太子的琵琶女,此刻正在掖庭哭瞎了眼!” 李元昌如遭雷击。 那夜东宫酒酣,他确曾笑言:“他日殿下登基,将弹《玉树后庭花》的宫娥赐我可好?” 随后,白绫被塞入掌心。 李元昌仰头:“当年玄武门,建成太子也求过饶。” 原来弑兄者,终被手足反噬。 李元昌的结局,成为贞观之治华丽乐章中一段沉重而无法抹去的悲音,无声诉说着皇权巅峰的孤寂与残酷。 主要信源:(李元昌 - 百度百科、澎湃新闻客户端——费子智:李世民的性格)
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哀求说:“陛下就饶臣弟一命吧!”李世民说
炎左吖吖
2025-09-17 11:47:11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