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2003年,河南一18岁高考生发明出充电神器:万能充,该产品一经推广,仅用三天时间,就售出几十万单,他不仅一夜暴富,更是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很多人家的抽屉深处,可能还躺着一个布满灰尘的小玩意,那就是“万能充”这个词本身,就像一声回响,瞬间把人拉回那个手机电池可以随便抠下来的年代。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个叫陈天晗的少年,陈天晗的创造力,最初是以一种“搞破坏”的形式出现的。 他1985年出生在河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对万物的内部结构充满好奇,两岁半时,他就敢拿刀子划开家里的沙发,只是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都成了他探索的对象,父母起初也很头疼,甚至把他送去“管教班”,但都没用。 最终,他们选择放弃挣扎,开始给他买玩具,专门让他拆着玩,父亲偶尔还会和他一起研究。 这种顺应天性的教育,让他那股原始的好奇心没有被磨灭,反而被引上了一条正轨,他痴迷物理实验,成绩拔尖。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不是那种偏科的“理科男”,小学五年级就有文章发表在河南的重点刊物上,初中还拿过省级作文竞赛的二等奖。 2002年的一个春节,当时17岁的他,看到来访的亲戚因为手机没电、充电器又对不上型号而干着急,这瞬间让他产生了想法:能不能做一个充电器,能给所有电池充电? 有了想法,他就开始行动,靠着平时攒下的零花钱,他一头扎进了研究里,他最初想从改造充电器入手,很快发现不同牌子的电压转换技术太复杂,此路不通。 于是他调转方向,开始研究电池本身,他跑遍了手机店,假装买手机,偷偷观察、记录各种电池的规格。 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图纸里,他发现了一个关键规律:所有手机电池的充电接触点,高度基本都一样,只是正负极之间的距离不同。 答案瞬间清晰,可第一代产品并不完美,充电时电池容易松动,接触不良,他花了整整两周时间思考,用反向电压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一个简单却伟大的发明,就这么从一个高中生的手里诞生。 2003年,这项发明为他赢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的一等奖,市场的嗅觉远比奖项更灵敏,获奖次月,一家叫海陆通的公司就把它投入了生产。 产品上市仅仅三天,第一批货就被抢购一空,随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在接下来的大约七年时间里,“万能充”成了中国的出口爆品之一,解决了无数人在功能机时代的充电难题。 那是一个电池可拆卸、充电口标准五花八门的时代,“万能充”的出现,简直就是天降神器。 然而,时代的浪潮,既能把你推上顶峰,也能让你瞬间退场,从2010年开始,智能手机一体化机身的设计成了主流。 电池变得不可拆卸,“万能充”它不是被更好的同类产品打败的,而是被技术发展的另一个维度给淘汰。 就在“万能充”如日中天的时候,陈天晗本人也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2004年,他被保送进了清华大学,却没去读物理或者工程,而是选择了新闻学。 2008年毕业后,陈天晗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他没有被“天才发明家”的光环绑住,而是低调地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这下全国人民可都知道啦!福耀科技大学新生代表朱星瀚,高考674分,本以为这成
【74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