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抗战剧,总能听到“坂田联队”、“第XX师团”这类称呼,搞得人一头雾水。为啥全世界都用军、师、旅、团,就日本非要搞特殊? 说起日本陆军编制的由来,得回到明治维新时期。那时候日本全面西化,海军学英国,而陆军则师从法国——因为当时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 不过日本人很有意思,他们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把法国的师团制拿来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就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编制体系。 这种编制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战争需求,日本人对这套系统进行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等级体系。 日军的编制系统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相当于我们的班,大约13人左右。 往上是小队,相当于排,由3个分队加上一个迫击炮小队组成,大约60人左右。中队相当于连,约200人。大队相当于营,但人数远大于营又明显比团少,约1200人规模。 联队则比团的规模更大,包括3个步兵大队加上炮兵、通信等单位,规模约4000人。旅团则人数差别较大,约3000-8000人。最高编制的师团则分为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类型。 很多人不知道,日军的师团还分三六九等。甲种师团又称为“挽马师团”,总兵力大约28200人左右。 乙种师团又称为“驮马师团”,由于马匹不足,压缩了骑兵联队,总人数约24400人。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约15500人。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约11000人,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这种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战争发展,日军的编制也在不断调整。1938年后,为巩固占领区“治安”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日军开始编组“独立混成旅团”和“警备师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非要搞这套特殊的编制系统呢? 首先,这反映了日本人的精细和等级观念。他们喜欢把一切都分得清清楚楚、等级分明。甲、乙、丙、丁四种师团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这与日本的兵役制度有关。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驻守的地区,本身就是其征兵机构的师团管区,也是其征集补充兵源的地区,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全部来自这一地区。 因此,在日本部队的历史上就曾出过一家祖孙数代都曾在不同时期的同一支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历次战争的情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军经常用地名来称呼师团,如“东京师团”、“仙台师团”等。
东线德军越打越弱,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步兵打光了,失去武器的技术兵种也得上前线填线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