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晚7时,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在暮色中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一个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就这样静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每个月发放4000卢布。”叶利钦对电话那头的戈尔巴乔夫说道,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耐烦。当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小心翼翼地问及自己退休后的待遇时,得到的却是这句冷冰冰的回应和一顿斥责。 两年后,由于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严重,这4000卢布退休金贬值到只值2美元。曾经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不得不靠出书、拍广告甚至在美国电影中扮演自己来维持生计。 1991年12月8日,别洛韦日森林公园深处的国家别墅里,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正在举行一场决定苏联命运的会谈。 晚餐桌上,叶利钦坚持推翻苏联后要建立一个新联盟,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则兴趣寥寥:“乌克兰人民已经通过了全民公决,最终确定要彻底独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唇枪舌战,乌克兰总理福金的一番话让事情出现转机。他从三国间的斯拉夫兄弟情谊入手,再分析地缘关系和经济利益,最终打动了克拉夫丘克。 当晚,五名代表草拟了7个小时,最终拿出了一份《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宣布解散苏联。 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在初期创造了工业化奇迹,但却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位俄罗斯学者比喻道:斯大林模式不是类似伤风感冒的小痛小病,而是难治的早期癌症。经过赫鲁晓夫统治的11年和勃列日涅夫统治的18年之后,已经转为中期癌症;到戈尔巴乔夫接手时,已接近晚期癌症。 苏联能生产飞机大炮和导弹,却无力生产质量合格的日常消费品——衣服、卫生纸、牙刷、电器、尿布和卫生巾。不是完全不能生产,而是质量太差或价格过高,根本无法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 苏联的初衷是建设一个消灭阶级、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度丰富,成为世界最先进国家。 然而经过多年实践,国家的现实是食品短缺、住房不足、特权阶层固化、社会封闭。这与西方粮食充足、自由开放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苏共内部一份精英开始蜕变,他们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低效的、没有前途的制度,决定放弃进一步完善苏联社会主义的思想。 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委员会书记雅科夫列夫后来坦承:“真的有摧毁苏联的计划。”他在《一杯苦酒》一书中承认,早在1985年12月,他就写了一篇关于苏联社会疾病和治愈疾病所需药方的长文。 苏联在成立之初就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内部存在着深厚的民族矛盾和潜在隐患。 从历史角度看,苏联就是一个十分热衷领土扩张的国家,其十多个加盟国大都是早前侵略而来。这些国家一开始选择屈服,主要还是因为苏联实力强大。 等到苏联被经济问题困扰后,它们立马借机闹起了独立。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率先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戈尔巴乔夫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指出:“苏联解体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叶利钦,我最多是第二责任人。”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面对的是苏联经济停滞、民族矛盾激化的烂摊子: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问题。 他试图通过“公开性”和“民主化”来改革苏联体制,但却开启了全然不同的进程——秘密且不受监督地将党和国家的巨额财产转移至境外。 1991年8月19日,保守派发动“八一九政变”,将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软禁。叶利钦趁机登上坦克发表演讲谴责政变,号召民众抵抗。 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发现叶利钦已经实质上取代了他,成为全国的领袖。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也对苏联解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遏制政策,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冷战作为一项旨在摧毁苏联的计划,在西方得到认真研究。该计划拟通过实施整套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和信息举措摧毁苏联。 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西方生活方式的信息不断传入苏联,西方的生活被组织得多么好、多么正确,尤其是在民主、人权、信息自由和日常生活领域。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时说道:“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荣誉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 三十年过去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指出,对绝大多数俄罗斯公民而言,苏联解体是一场悲剧。俄罗斯失去了40%的领土和同样百分比的生产力与人口,“经过千年历史辛苦建立起来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 大厦崩塌,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有地基的腐蚀,也有外部的风雨,还有最后那不经意的一推。
苏联为什么斗不赢美国?你以为的苏联是败在美国手上,实际上苏联并不是斗不赢美国,而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