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大意了!”11日报道,广州14岁初中生趁着父母忙于做生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充

在下雒无畏 2025-09-15 15:29:40

“太大意了!”11日报道,广州14岁初中生趁着父母忙于做生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充值了37万来玩游戏,家长得知后,起诉游戏公司要求返回所有金额,然而对方却指责男孩父母没有好好看管孩子,网友:这是多有钱,一年半了才发现自己的活期余额少了37万元!   广州有对做小生意的夫妻,2021年到2022年那阵子,天天忙着进货、看店,几乎没怎么顾上管14岁的儿子小李。   直到有一回要周转资金,妻子去查银行卡余额,才发现卡里辛苦攒下的钱少了一大截。   顺着流水一查,心直接沉了底,近一年半里,有552笔转账全流向了同一家游戏公司,加起来足足37万多。   夫妻俩赶紧找游戏公司说这事,想把钱要回来,可对方态度很坚决,充值用的账号和支付账户,都是用大人身份证实名的,按规矩就是成年人消费,而且公司早按国家要求装了防沉迷系统,没义务退钱。   协商来协商去没结果,夫妻俩没办法,只能把游戏公司告到了广州互联网法院。   法院调了所有充值记录,一眼就看出了不对劲,这些钱大多是在工作日下午4点到晚上8点充的,周末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几乎没断过,就连寒暑假充的次数和金额,都比上学时多不少。   法官后来在审理时说,虽说账户是成年人的名字,但这消费时间跟上班族的作息完全对不上,反而跟初中生放学、放假的时间严丝合缝,所以能确定,这些充值都是小李偷偷操作的。   但责任也不能全算在游戏公司头上。   小李爸妈自己也有疏忽,手机随便放,支付密码孩子都知道,近一年半里连银行卡流水都没查过,钱一笔笔往外流愣是没发现,作为监护人,这明显没尽到该有的责任,也是这笔钱没保住的主要原因。   游戏公司那边呢,虽说搞了实名认证,可就只是让填个身份证号,连人脸识别都没有,碰到孩子冒用家长身份根本拦不住。   而且系统也没设预警,像这种一天充好几笔、集中在固定时段充的情况,明明能看出来不对劲,却没任何提醒,这也是实打实的过错。   最后法院判下来,游戏公司得返还12万多,差不多是总金额的三分之一。   其实这段时间里,“熊孩子”偷用家长账号充值游戏的事儿真不少,小李这起案件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它也暴露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里的不少问题。   就像有些网友说的,自家10岁的孩子都知道怎么跳过防沉迷系统,现在的孩子对手机操作比大人还熟练。   可家长们要么像小李父母这样,因为忙着生计没时间管,要么没把支付密码当回事,甚至让孩子知道了密码,平时也不怎么查银行流水,等到发现钱没了才追悔莫及。   游戏公司这边的问题也很明显,嘴上说落实了防沉迷义务,可实际操作里,实名认证就是走个过场,既没有更严格的技术验证,也没有针对异常充值的风控机制。   有网友质疑,明明能通过充值时间、频率看出来是未成年人操作,系统却不预警,说到底还是舍不得放弃这部分收入,把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抛到了脑后。   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得先上点心。   比如给孩子用的手机绑定副卡,设定个多少钱以内的限额,平时把支付卡和手机分开放,别让孩子轻易拿到,每个月都记得查一查账户流水,这样能及时发现异常。   游戏公司也得动真格,充值的时候多多人脸识别,升级系统识别频繁扣款、时段异常这些情况,别再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当然,这也离不开未成年人的多重监管,学校可以多教孩子正确看待游戏和消费,社区也能多给家长普及监护的重要性,只有家长、企业、学校、社区一起发力,才能真的管住未成年人的游戏消费,避免再出现像小李家这样的情况。   毕竟37万的血汗钱,不是说没就能没的,多一份用心,就能少一份这样的遗憾。   网络游戏这东西,真要能管住自己,偶尔玩一下,放松一下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就是怕小孩对账户上的数字没个概念,白白浪费了血汗钱。   怎么管孩子充钱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吗?

0 阅读:71
在下雒无畏

在下雒无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