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我国装置出故障,德国不仅坐地起价,还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我国64岁焊工怒了:20天修好! 1992年夏天,沈阳鼓风机厂里一台关键设备——离心式压缩机突然出了故障。这台机器是厂里的“大动脉”,它一停,整个生产线都得跟着停摆,每天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厂里第一时间联系了德国西门子,指望着原厂能帮忙解决难题。可对方的回复让人心凉了半截:维修费要3000万人民币,还得把设备运到德国,等上至少半年才能修好。 更让人憋屈的是,对方技术人员还带着嘲讽的口气说:“你们自己修?别白费力气了。” 当时,我国在大型压缩机领域确实被“卡脖子”。高端装备几乎全靠进口,核心维修技术被国外企业牢牢攥在手里。 面对这天价维修单和漫长的等待,厂里上下都压着一股火。正是这个时候,一位64岁的老焊工杨建华站了出来。 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在车间干了二十多年焊接活儿,平时话不多,但手艺扎实、肯钻研。他跟厂领导说:“让我试试,20天应该能拿下来。” 厂里最终决定把担子交给杨师傅。毕竟,等德国人修不但花钱多、时间长,而且面子上也过不去。 但真干起来才发现难度有多大。压缩机外壳重达二十吨,由上百个零件拼成,焊接时温度控制必须极为精准,差一点都可能造成变形或者开裂。 那个时候,国内根本没成熟经验可借鉴,杨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几乎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边摸索边干。 他们吃住在车间,日夜连轴转。焊接最怕热变形,杨师傅就想出土办法,用千斤顶和油压机一点点校正。 有时候为了一个焊缝的位置,他们反复调整十几遍。最难的那几天,甚至出现了焊完开裂、不得不推倒重来的情况。 有人劝他别硬撑,但杨师傅闷着头说:“都已经干到这一步了,不能撤。” 整整20天,他们终于完成了机壳的修复。试机那天,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设备一次启动成功,运行参数甚至比原来还要稳定。 厂里不仅省下了3000万,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消息传开后,连德国那边都感到惊讶。他们没想到,中国工人靠自己真把这么复杂的设备给修好了。 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于节省经费或者缩短工期。它让很多人看到,技术垄断不是打不破的,中国人自己动手也能解决高端难题。 后来,杨建华带领团队继续攻关,逐步掌握了整套压缩机制造技术。到了1997年,沈阳鼓风机厂已经能自主生产离心压缩机,产品甚至出口到国外。 曾经对我们爱搭不理的国际巨头,后来反而转头来买我们的设备。 2008年,杨建华以一线工人身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没选择出国赚高薪,而是留在厂里带徒弟、传技术。他说:“咱们自己的技术,得靠自己人接着干下去。” 如今,我国大型压缩机不仅不再受制于人,还大量出口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头看三十多年前那场“攻坚”,其实拼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股气。 正是有像杨师傅这样肯钻研、能坚持的普通人,用双手和汗水一点点打破封锁、赢得尊重。 他们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关键技术靠买不来、求不来,只有脚踏实地自己搞,才真正靠得住。 现在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走出自己的路,但那种敢于迎难而上、自力更生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记住和传承。 参考资料: 《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研究》 《中国现代史》
“启动永动机”太炸裂了,原来这个店铺有两个女老板,她们两都看上了店里两个年轻的暑
【74评论】【1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