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超级天才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普通家庭。 年轻时念的是南开,后转去北大学物理。那时候北大物理还算不上最强,但郭永怀看得准。 他不追风口,只看未来哪儿最缺人。 他选了流体力学。 后来出国留学,先拿下多伦多大学的硕士,又奔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了冯·卡门的门下。 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进的门。 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能被他收下,就等于直接站上了当时最顶尖的科研平台。 郭永怀在美拿下博士,留在加州理工做教授。日子安稳,科研自由,按说可以就此养老。 可他偏不。 1956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坐船回国。当时美国对这种人才回流管得很紧。 郭永怀走之前,把论文、讲义全都烧了,连家里的科学书都送人了。他不是怕别人抄,他是怕自己走不了。 他走得干脆,也没回头。 回国后,他没挑位置,直接去了中科院力学所,跟钱学森他们一起干。 刚回去那几年,中国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要导弹没导弹,要飞机没飞机,甚至连稳定的实验平台都没有。 郭永怀干的第一件事,是建风洞。 谁都知道搞风洞没啥名气,但他不在乎。 1960年,他被调入国防科工口的第九研究所,参与原子弹研究。那时候核武器所有资料都得靠自己推演,光数学建模就堆出厚厚几麻袋。 别人说他是力学专家,可他从不只做“自己领域的事”。 他研究结构强度、冲击波效应、热力学破坏、飞行轨迹,全都盯着实战用得上的方向。 接下来他又开始接触氢弹设计。氢弹比原子弹难十倍不止,中国当时没有热核模型,也没人懂中子物理。 郭永怀没退,他咬着牙啃。一个人跑去北京—青海—新疆来回折腾,就是为了跟一线人员对公式,核模型。 那时候的氢弹计算全靠算盘、纸笔和几台老掉牙的继电器计算机。哪怕只错一个小数点,试验都会变成一场灾难。 他每天只睡四小时,常常刚从会议室出来又进实验棚。手里永远抱着几本计算草稿,密密麻麻写满推导式。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整个研发团队没有请功表彰,也没有电视采访,只有一纸机要文件记了个集体功。 郭永怀带队继续往前走。 到了1968年,国家决定进行第一枚“热核弹头+导弹”实战试验。 这一试,既要导弹能飞得准、飞得远,还要弹头结构能承受高温、强震和超高加速。 所有参数、公式、模型,全得从头建。 郭永怀带着一堆原始资料去了试验场。 就在12月5日凌晨,他和几位科研骨干搭乘飞机返回北京,准备汇报工作。飞机途中失事,在河北唐县山谷失联。 搜救队到达现场时,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中间夹着一个用钢盒封住的文件袋。 那是热核导弹试验的全部核心数据。 当年12月25日,中央追授他“烈士”称号。 22天后,中国第一枚实战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次成功背后的那一叠资料,是用人命保下来的。 郭永怀死后没几年,中国又启动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虽然卫星是在1970年才上天,但很多关键的力学回地方案、材料工程和结构模拟,都有他早期的模型奠基。 他是整个“两弹一星”中,唯一一个从头参与核武器、导弹、卫星三线工作的科学家。 别人分工,他打通。 别人划界,他搭桥。 哪儿缺人,他去哪儿。 他干的活,不带功利心,也不问排资论辈。凡事只问一句:这个事,能不能成? 他死时59岁,没留任何遗产。 骨灰安葬在中科院力学所旁边。墓碑上只有两行字:“郭永怀 烈士。” 几十年后,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勋。他是烈士名单中的唯一一个。 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郭永怀星”。 这名字不响亮,不上热搜,却照进了每一枚穿云裂空的导弹,每一颗升空归来的卫星,也刻在了这片土地的核保护伞上。 从风洞建模到核弹装置,从弹道轨迹到大气层外返回轨迹,他干了中国近代最难的那一批科研活。 没留什么豪言壮语,也没留下一本传记。 只留下了一句话:人可以走,文件不能丢。 权威信息来源: 《郭永怀:一生只为国家“保密”》·人民网·2024-11-06
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105评论】【217点赞】
用户13xxx81
缅怀郭老[祈祷][祈祷][祈祷]。中国的安定繁荣有郭老的一份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