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潮汕人,为抗日捐出5个亿遭枪杀,15字遗言令人泪目 泰国耀华力路,1939年的一个晚上,三声枪响打破了夜的宁静。 潮剧戏院门口,蚁光炎倒在血泊中。 人群瞬间骚动,有人尖叫,有人四散奔逃。谁也没想到,这个华侨圈里最出名的潮汕富商,就这么倒在了街头。 蚁光炎是澄海人,生在南畔洲村。 家境普通,没什么背景,小时候就跟着家人到东南亚讨生活。 先是在曼谷做苦力,背过米袋,拉过货车。手上磨出老茧,一干就是十来年。 他人勤快,脑子灵活,语言也学得快,渐渐就在商行里站住了脚。 后来他开始做木材生意,又转行开银楼、办保险。 每一次转型都踩对了点,赚到的钱也越滚越多。 等到了三四十岁,已经成了当地数得着的大商人。 身边人提起他,都说一个字,狠。 下得了决心,也肯砸重金。别人还在犹豫要不要投一笔钱,他已经签完合同开始动工了。 在泰国的华侨圈子里,他人缘不错。 说话直来直去,也帮过不少乡亲。 有人做生意赔了钱,他借钱不留借据;有人家里出事,他出手救急不图回报。 名声慢慢传开,成了潮汕侨界的“大户”。 抗战爆发以后,国内局势一天紧似一天。 远在泰国的华人听到北平失守、南京沦陷,个个揪心。 蚁光炎听说日军屠杀平民、焚城毁寺,气得拍桌子。当天就给汕头的救亡组织写信,说要捐钱。 过了几天,又找上驻泰的中国代表,说:“我捐钱,但不能只捐一次。” 没过多久,侨团开大会,他当场宣布捐出“5亿元”支援抗战。会场一片哗然。 有人以为自己听错了。那个年代,“亿”可不是随口说的数字。 有媒体统计过,按当时的币值,这笔钱抵得上好几个小国的财政收入。 这钱怎么用的?有一部分送到滇缅公路,支援物资运输; 有一部分打到国内红十字会,用来救治伤兵;还有一部分,专门拨给汕头、潮州、厦门一带的游击部队。 钱到了前线,子弹就能快一点送去阵地。 士兵多穿一件棉衣,伤员多一个急救箱。 在一线部队的汇报信里,“蚁先生”这个名字出现得频繁。 部队首长也通过电报表达感谢。 但他自己不声张,回话也简单:“不必谢我,打胜仗就行。” 但也因为这笔巨款,他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泰国当局对中国内部事务并不想过多干预,但担心这些举动会影响到他们对日关系。 而日方在东南亚的势力,也早就盯上了这批“爱国侨领”。 1939年11月21日,泰国曼谷。 夜色下的耀华力路一如往常热闹。潮剧戏院门前,挤满了来看戏的观众。 蚁光炎那晚也照常出门,说是有朋友请客,又顺路看看家乡来的剧团表演。 还没等他踏进戏院门口,三发子弹呼啸而来。 身边随从没来得及反应,他已重重倒地。 子弹打穿了胸膛,血一下子涌出来,把白色衬衣染成一片深红。 人群开始尖叫,四处逃散。 有人蹲下扶他,有人跑去叫车。 他倒在地上,呼吸已经很弱了。 有人说他嘴角动了动,似乎想说话。 有人贴近耳边听,只听到一句话:“我虽死,尔等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 15个字,一气呵成,没有哀怨,没有恐惧。 旁边人听了,忍不住落泪。 那些年,人死得多,死得快,但像他这样,死得硬气,死得干净,死得让人心服口服的,不多。 当天夜里,他被送往附近医院,抢救无效。 噩耗传出,整个华侨圈哀痛。 有人去他家烧香,有人拿出照片贴上黑边。 潮汕同乡会连夜开会,决定为他举行追悼活动。 数千人前来吊唁。 棺材上覆盖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身上穿的仍是那件被染红的白衣。 他留下来的家产,没人动。 生前早就立好遗嘱,大部分捐给中国战时救援组织。 剩下的部分交给乡亲,开设义学、修桥铺路。 有人说他死得太突然,太冤。有朋友当时劝过他,说你名气太大,捐钱捐得太猛,容易得罪人。 他笑了笑,说:“我走过苦日子,知道国家一乱,什么都保不住。” 死后几十年,在汕头,在泰国,在香港,都有人写文章怀念蚁光炎。 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有胆。 有的人几十年打拼,只想着房子股票保命;蚁光炎拿命捐钱,只为国家不亡。 说到底,这钱不在数量,而在胆识。 后来在曼谷修路时,有人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街。 也有人在他老家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上就刻着他那15个字的遗言。 每年清明,不少人自发前去献花,不一定是后代,多数是听过这个故事的潮汕人。 潮汕人骨子里信奉一句话:“钱能生钱,但不能带走。”蚁光炎把这话做到了极致。 他知道这笔钱留不住,也不想留。 他知道自己命可能保不住,但国家要赢。 他是赌了一切,把身后事交给天地。 如果说那时候很多人选择“留得青山在”,那蚁光炎就是把“青山”拿去换了一堆火种。 他这一跤,点燃了很多人心里的火。 权威信息来源: 《抗战时期泰华华侨的捐输活动与爱国情怀》·中国侨网·2021-12-13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20点赞】
周南
近代潮汕籍大贤[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