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强国没能搞定的问题,被我国一八十岁老大爷搞定,国家奖励五百万,他却仍舍不得换掉开了十年的车,有人对他说:“如今国家富强了,没必要如此节俭”,他笑着说了一句话,对方羞愧离开。 提起核电,大家第一反应是啥?福岛、切尔诺贝利,对吧?这俩名字就像两道深深的疤,刻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记事本上。核能这东西,能量巨大,但脾气也大,一个没伺候好,就可能酿成滔天大祸。所以,怎么给这个“能量巨兽”套上一个绝对可靠的“缰绳”,让它在任何极端情况下——哪怕是地震、海啸、断电、没人管,都能自己“冷静”下来,不至于“发火”,这就是全球核能界追求的终极目标,行话叫“固有安全性”。 美国、德国,这些老牌工业强国,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砸了重金研究一种叫“高温气冷堆”的技术。这技术的思路,就是从物理原理上断绝反应堆熔毁的可能性。可搞来搞去,因为技术难度太大,花钱太多,加上各种政治经济因素,最后项目都先后下马了。这块硬骨头,就这么被搁置了。 谁能想到,这块“五常”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最后被咱们中国一位老大爷,带着他的团队,给生生啃下来了。 这位老大爷,就是王大中院士。 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他,奖金500万。到2025年的今天,王老已经90岁高龄了。他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把核反应堆的安全搞到极致”。从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一头扎进核能研究,就是一辈子。 拿了500万大奖,王老的生活有啥变化吗?几乎没有。他依旧住在清华大学的老旧家属楼里,家里摆设简单得像个老派教书先生的宿舍。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那辆车。 那是一辆开了快十年的国产轿车,款式早就过时了,车身上还有几处不显眼的刮痕。按理说,以王老的身份和贡献,别说500万奖金,就是国家给他配专车专职司机,那也是理所应当。 有一次,一个来访的年轻晚辈,也是好意,看着王老准备开着那辆旧车出门,就半开玩笑地说了句:“王老,您这车该换换啦!现在国家也富强了,咱们科研人员的待遇也上来了,您对国家贡献这么大,没必要这么节俭嘛。” 这话其实没啥恶意,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想法:我们强大了,就该享受更好的生活,功臣就该有功臣的待遇。 王老听了,没生气,乐呵呵地扶着车门,转过头笑着说了句话。就这一句话,让那个年轻人当场就脸红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王老说:“国家的钱,要用在更关键的刀刃上。我这点待遇够用了,车还能开,没必要换。我们这代人,习惯了把每一分精力、每一分钱,都用在追赶和超越上。” “追赶和超越”。 这六个字,就是王大中那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眼前的成就冲昏头脑。觉得我们有5G了,有空间站了,有航母了,好像就可以松口气,享受享受了。 但王老这句话,像一盆冷水,又像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体现在个人的奢华享受上,而是体现在一种永不停歇的危机感和奋斗精神上。 王老他们那一代人,是从一穷二白、技术封锁的年代走过来的。我查过一些史料,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搞出我们自己的核技术,钱三强、王淦昌那些老前辈,真的是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当时国家的外汇储备少得可怜,买一台先进的实验设备,要反复论证,恨不得把每一颗螺丝钉的价值都压榨出来。 这种“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原子弹”的精神,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他们不是不懂享受,而是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家”。在他们看来,国家的科研经费,哪怕多花一分在自己的生活享受上,都是对“追赶和超越”这个终极目标的背叛。 那个年轻人为什么会羞愧?因为他瞬间明白了,自己眼里的“节俭”,在王老那里,是一种选择,一种信仰。他节约下来的,不只是一辆车的钱,而是一种精神资源,一种专注力。他把所有能省下来的东西,都投入到了他认为最重要的地方——为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再添一块基石。 如今的中国,确实富强了。我们的研发投入,按最新的数据看,常年稳居世界第二。我们的生活水平,也确实是肉眼可见地提高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忘记来时的路。 王老的这辆旧车,就像一个移动的坐标。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走了多远,都不能忘了出发时的那份初心和艰辛。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浮躁。 我们常常讨论“大国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像王老这样,一辈子,一件事,一个目标,心无旁骛。他的人生,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就是最朴素的报国和实干。 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总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因为我们从来不缺这样一群人,他们把个人的得失荣辱看得很轻很轻,却把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他们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世界五大强国没能搞定的问题,被我国一八十岁老大爷搞定,国家奖励五百万,他却仍舍不
红尘旧梦难回首
2025-09-05 17:17:26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