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来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他就是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说起杨嘉墀,从小就和常人不太一样,他出身书香门第,家里从小就重视教育。 那些年国家正陷入战乱,但他依旧全身心投入到学业里,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要用学识报效国家。 1937年,杨嘉墀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他的基础打得很扎实,即便条件艰苦,也从没想着放弃。 后来新中国成立,他又毅然决然走出国门,去了美国深造,在那里一路学到博士。 那个年代,很多学成归国的科学家要么在国外条件优渥留了下来,要么被各方留用。 但杨嘉墀没有犹豫,他坚定地踏上了回国的路,就连美方都不舍得这样的人才。 据说那时美国为了换取他回国,竟然用11名美军战俘与中国交换。 可见他对国家、对世界科技有多大价值,但杨嘉墀从不为这些外部的东西所动,因为他的信仰和初心就是“中国需要我,我就必须回来。” 回到祖国后,他发现国内科研条件的落后几乎让人绝望,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连资料都极其匮乏。 可杨嘉墀不气馁,他选择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带着团队在零基础里摸索。 他不仅是科学家,更是勤于实践的带头人,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都和大家一起熬在实验室。 最初中国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说一无所有,全靠国外进口的零部件。 可技术封锁下,能买的东西寥寥无几,于是杨嘉墀一头扎进所有跟自动化和精密仪表有关的研究。 他带着团队突破重重困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从小仪器整到大型控制工程,慢慢地把中国的航天基础打牢了。 60年代,中国进入“两弹一星”攻坚阶段,这一时期,航天发射的每一个步骤都对自动控制有极高要求。 世界领先国家的技术根本不会共享,中国科研团队只能靠自己啃硬骨头。 杨嘉墀带头攻关,提出大胆设想,坚持自主研发,他主导的惯性导航定位系统研发成功后,成为航天工程的命脉。 正因有了这些核心技术,中国才能让卫星和火箭准确到达预定轨道,最终实现了“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 杨嘉墀从不满足现状,他永远奔在前线,每次航天发射,他都坚持把好每一关,每项测试,每份报告都要亲自核查。 他不仅是科学带头人,更是现场指挥员,每次关键时刻,他都和团队在一起,就是这种细致认真,使得整个团队养成了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 其实杨嘉墀的贡献远不止在航天领域,后来北斗导航系统初立时,正值技术探索阶段,国外全线封禁,国内并无成熟经验。 老一辈科学家里,他最早提出用卫星定位导航的方法,帮中国走上独立研发的路,北斗导航的雏形,也是因为有杨嘉墀这样一批专家最先从理论到工程把难关突破。 几十年过去,杨嘉墀一直以科学家的格局,为国家默默付出,他没有去争取个人的荣誉和名声,他在意的始终是国家、民族和后辈科技人才的成长。 这种精神,其实才是中国科技自立和崛起背后最坚实的底色,其实真正的伟大,就是这样安静地坚守、努力,一点点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杨嘉墀就是这样的中国脊梁。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苏军究竟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级通知说要押
【148评论】【81点赞】